如果不是旁边坐着安全部的官员,刘尚很想给乔志亚翻一记大大的白眼,不过当下还得继续装模作样地鼓掌以表示赞同。在场的听众全是本地的基层官员和工头,自然不会对乔志亚的话有任何疑议,反倒是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兴奋的神色,很显然也是对乔志亚所描述的这种景象颇为骄傲。
便听乔志亚继续说道:“刚才于主任也提到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并且依靠工业成为了南海第一强国。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而原本比我们强大得多的周边邻国却做不到?各位知道这个门槛到底在哪里吗?”
刘尚听到这里顿时抛下了杂念,竖起耳朵要听乔志亚接下来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够弄明白海汉强国之路的秘诀,那或许也能给大明的发展带来那么一丝助力吧。
但没等乔志亚发言,下面已经有兴奋的听众大声回应道:“是我们的执委会!”
乔志亚对于台下擅自回应没有生气,而是给予了肯定:“没错!是执委会,有执委会为我国制定的发展纲要,海汉才能在短短几年里一跃成为南海强国,在座各位也才能在这里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刘尚顿时大感失望,他本以为乔志亚会在这里披露什么不为人知的政策,想不到最后话锋一转,还是回到了政治宣传上。这执委会在海汉国的作用,便如同大明的内阁一样,几乎所有行政纲要,国家大计都是由其制定颁布,指导督促实施。传说执委会里那几位大人物,各个都是通天晓地,无所不能的神人,这种人能上哪儿找复制品去?
海汉国能够如此之快的发展,自然也是离不开执委会的执政有方,但这可没办法照搬到大明去使用,难道让内阁大学士们辞职,把位子腾给这些海汉人来座?退一万步说就算能办到这一步,让海汉把执委会搬到大明来运作,那执委会跟皇帝该谁听谁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咨政机构,而执委会在海汉却是最高权力掌控者,这之间的矛盾肯定是无法调和的。
刘尚脑子里一时间充斥着诸如此类乱七八糟的念头,但其实稍一细想便知绝无实现的可能。海汉这套执政的模式,大明效仿不了,除非是将天下都让给海汉人来执政,可那样一来,大明不就亡了吗?
乔志亚说的这个门槛初听之下十分荒谬,但细细想来却是难以反驳的事实。海汉周围的国家都是以皇权为尊,也没有执委会这种可以不遗余力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执政机构,又如何能完全效仿海汉的做法?
刘尚越是细想就越觉得沮丧,心知大明要想以效仿的方式来追赶海汉的发展速度,只怕也是难于登天。想那安南国一心附庸于海汉之下,连黑土港这种大煤矿也献给了海汉,当然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海汉的诸多扶持,甚至连军队都是海汉帮着培训的,但可从没听说过安南国有类似昌化工业区这样的存在。以安南跟海汉的关系都做不到,那大明想迈过这道门槛就更难了。
刘尚一心想要在这里一窥海汉军工的奥秘,但殊不知此处只是原材料的产地而已。海汉真正的军工制造单位全部都集中在三亚田独工业区,这一方面是为了技术保密和生产流程安排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则是为了巩固海汉统治的安全需求。
海汉执委会很清楚自身控制的疆土跨度极大,而且不少地方都是在海外数千里,仅仅只是依靠政治上的维系并不能确保实现长期安定的统治,军事方面的压制也要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过驻军常年在外不受管束,也指不定时间一长,就会有统兵大将生出别的心思来,到时候说不定就会有人胆大妄为发动叛乱。
为了杜绝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就是在武器装备的供应上进行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指简单控制武器弹药供应的数量,而是在武器制造技术和设备方面进行全面控制,不让除三亚之外的其他地方具备制造军队列装中的枪炮、战舰等高级武器的能力。只要海外殖民地无法自行制造高级武器装备,那么就算有人要在地方上造反也难成大事。
因此在昌化工业区虽然也有许多跟军工相关的加工作坊,但几乎都是被安排用来生产原材料和毛坯料,并没有加工关键零件和装配武器的车间存在。所有在这里制作加工的原料和部件,都是用船运回三亚去进行加工装配。虽然这样的安排会额外增加不少费用和时间,但对维持稳固统治这个目的而言,这样的付出当然是绝对值得的。
不过对于刘尚这种别有心思的特殊人物来说,这一趟的收获就极为有限了,冶炼钢铁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来此之前只单纯以为昌化经营冶炼业的规模比较大,但参观过后才明白这一行里有太多自己根本不明白的专业知识。想弄明白海汉的冶炼技术,光靠这么走马观花的看看肯定是不可能了。
闻所未闻的蒸汽加工设备虽然看了不少,但所见这些还都只是用于金属材料的粗加工而已,根本就还没涉及到真正的武器制造装配关键环节,想从这里探访到海汉武器制造工艺的目的基本上算是完全落空了。
当然了,能得以在这里见识到海汉冶炼钢铁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规模,这对于刘尚所在的阵营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虽说掌握的信息还比较零碎而片面,但至少可以推断出海汉在冶炼方面的造诣也如同他们在别的领域一样优秀,而且所能制造出来的金属制品,也绝不只是他之前所想象的武器与生活用具,那些用来加工金属的大型设备,也都是用金属制成,而海汉对这些加工手段和设备的看重程度,似乎还胜过冶炼钢铁。
这难道就是海汉人时时处处挂在嘴边的工业了?刘尚心中并不确定,但也不敢拿这个问题去请教于小宝等人,他在这支巡视组中承担的任务与工业并无太大关系,冒然提出这种问题难免又会有引来张千智关注的风险。
不过之后的宣讲活动中,于小宝的讲话却终于是让刘尚知道了海汉对于工业的大致定义。按照海汉的说法,采集原料将其加工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都可称之为工业。刘尚觉得这样说起来,那大明其实也是有工业了,只是可能没海汉这么发达而已。
不过于小宝接下来的讲话中,便将大明当下所拥有的工业定义为手工业,即基本都是依靠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活动。而海汉现在所要走的路,便是让国内的一部分产业脱离生产效率低下的手工业阶段,升级到更先进的机器工业阶段。即以机器替代人力,以机械化劳动替代手工劳动的新型业态。这种机器工业不但是大明没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同样尚未出现类似的形态,只有海汉国独步天下,率先进入到机器工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