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进退两难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18 字 2022-11-06

廖杰对郭兴宁的要求是速战速决,尽可能不要把战事拖到入冬,只要海汉人放弃矿场乖乖退回芝罘岛去,倒也不用对他们赶尽杀绝。留着这头肥羊,日后还可以慢慢想别的招数来榨取油水。郭兴宁也只能抱着侥幸心理,指望自己之前的想法只是误判,海汉人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来跟朝廷官军正面对抗。

但行军进入福山县境内之后,郭兴宁就发现这种侥幸大概会落空了,只怕是明军还没离开登州城的时候,海汉人就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否则也无法解释为何明军才从驻地开拔没多久,就有海汉探马出现在了部队附近区域。海汉对于明军的到来并非毫无防备,可想而知他们应该已经在铜矿所在的区域作出了相应的部署,自己这次的差事想要顺利完成怕是难了。

但郭兴宁倒也没有因此而慌乱,他虽然早就认定海汉人不会轻易遵从登州府衙的命令让出铜矿,但也没有真的认为海汉军的实力能与明军一战。至始至终,他都认为这只是一群武装海商,而没有将海汉军视作真正的职业军队。

郭兴宁所带的部队都是他从兖州府带过来的嫡系人马,之前在登州参加过平叛之战,也都是经历过战阵历练的老兵了。这次出兵福山县,廖杰还特地拨了几门便于运输的佛郎机炮给郭兴宁,加上原本营中近三分之一的火枪兵,郭兴宁对于打败海汉还是挺有信心的。

只是这海汉探马一路上如同赶不走的苍蝇一样,着实让人心烦,郭兴宁不禁有些担心如果海汉军也像那万家军一样油滑,不肯正面接战,那处理起来也会很麻烦。之前登州驻军就是不想陷入到十分麻烦的治安战之中,才会对万家军的存在睁只眼闭只眼。海汉军比万家军只强不弱,要是也变成类似的局面,那就会变成一桩大麻烦了。

但郭兴宁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他的麻烦从踏入福山县地界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大约十来里地的时候,郭兴宁接到了垫后人马的报告,称古现镇以东地区突然出现了数量不详的海汉武装人员,并用路障封锁了通往登州城的官道。

海汉人早不动手迟不动手,等到明军过了古现镇才动手,这种动作显然是要掐断郭兴宁的后路了,已经是表现出了十足的敌意。虽说这地方与登州城之间并非只有官道能够通行,但明军后续所需的作战物资却需要通过官道来进行运输,如今这条运输干线被海汉军切断,明军的作战周期和半径也会因此而受到明显的影响。

照理说行军打仗不会对这种事情没有防备,但郭兴宁在此之前都没把对手当成真正的军队看待,自然也不认为对方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反制自己,根本就没有料想到对方会在开战之前就先行下手切断自己的后路。

这样一来,郭兴宁这路人马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继续往前行军,海汉人可能已经在前方部署好了防线等着自己去撞,如果调头去解决后路的海汉人,那这很可能又会演变成另一场赶苍蝇的闹剧,没等明军抵达就自行撤离了。郭兴宁带的人马有限,又不敢轻易在野外分兵,当下竟然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

郭兴宁面色阴沉地骑在马背上,望着远处土坡上驻足的几名灰衣骑手。这些灰衣人从他所率的明军抵达季家镇开始,就阴魂不散地在部队附近出没,很明显是在监视自己的行程动向。根据己方所掌握的情报,这些人应该就是隶属于驻扎在福山县境内的海汉军了,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猖狂地出现在明军眼前活动,用肆无忌惮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就算是以前在这一区域当土霸王的万家军,见了明军出动一般也都会远远避开,哪敢轻易作出这种有挑衅意味的举动。

郭兴宁也数次下令让手下骑兵驱赶这些探马,但效果着实不佳,这边骑兵刚刚出列,海汉探马便调头撤离,而双方之间隔着两三里地的距离,也很难追赶到对方。但己方一收兵,海汉探马便又会出现在目力可及之处,实在是让他恶心不已。

郭兴宁也尝试了在清早出发之前就悄悄分出一部分侦骑,游离于大队人马之外,以求将海汉探马逼出更远的距离。但对手却是时聚时散,经常会在某个节点上突然集结,将自己派出的侦骑倒逼回来。这一路从登州城行军到福山县,双方一直在隔空斗法,但海汉人显然稍占上风,因为明军确实没有办法彻底阻断对方的侦察措施,可以说己方的兵力和行动方向都已经提前曝光了。

对于这次前往福山县的行动,如果不是廖杰坚持出兵,郭兴宁其实并不想在这个时间点上趟这滩浑水。先前他们三人虽然议定要设法对付在福山县落脚的海汉人,但上官野到了奇山千户所驻扎之后,送回的消息却都表明了这件事情的难度之大,远不似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

在上官野去到福山县之前,他们对于海汉的了解,几乎都是来自廖杰的兄长廖训从浙江通过书信传递过来的只言片语,虽说廖训也曾在信中提到过“海汉军船坚炮利,不可力敌”,“征战南疆数年,从未有闻败绩”之类的说法,但廖训的消息也同样是来自道听途说,并没有与海汉军在战场上对垒的经验,所以他所提供的这些军事方面的信息也很难有多大的说服力。

倒是海汉人如何善于敛财,如何挥金如土,这些信息让登州军方这三人十分在意。他们下意识地将海汉视作了可以狠狠宰上一笔的肥羊,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海汉手中还有一支用钱堆砌出来的强军。他们没见识过海汉军的作战,也没有认为廖训当初所提及的那些形容是真实的状况,只认为海汉是以金钱开路,才能在南方沿海诸州府畅通无阻。所以一开始廖杰将上官野遣去奇山千户所坐镇,并没有给他配备多少兵力,结果上官野到了当地之后就傻眼了,海汉在芝罘湾驻扎的武装人员至少有上千人,他带这点人马连芝罘岛都别想上去,根本就无从下手。

上官野从福山县当地搜集的消息陆续送回登州城之后,廖杰仍然坚持认为海汉人只是虚张声势,毕竟出兵打土匪跟与官军对战完全是两码事,他们既然要在登州境内落脚,就应该不会跟官府对着干。但郭兴宁却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海汉在芝罘湾部署了水陆两军,摆出的就是不肯吃亏的架势,直接使用武力威胁,他们也未必愿意就范。

郭兴宁建议廖杰另寻途径,先与海汉人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让海汉主动掏腰包买一个在登州落脚的权力。这样避免双方正面冲突,也同样能从海汉人手里获得收益,对双方来说应该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便正好传出了海汉在福山县发掘到铜矿的消息。

照理说地方驻军是不便插手政务,何况廖杰、郭兴宁等人都是登莱之乱期间从外地调来登州,并非本地出身,更不好出面对这些事情指手划脚。但巧的是对这事最感兴趣的郑凡跟文武官员都有交情,他认为这事必须要有军方出面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地从海汉人手里接管福山铜矿,所以便来找到廖杰商议此事。

郑凡对于海汉的了解程度还远不如廖杰等人,单纯地认为海汉人只是一群外国武装海商,所以他所给出的方案可谓简单粗暴,先由登州府衙发公文勒令海汉人让出铜矿,如果对方拒不服从,再由军方出面,以武力方式驱逐海汉人并回收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