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的火绳枪在二十米的距离上放了一轮,但只打到了三名海汉士兵,虽然结果不甚理想,但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冲了。而这个时候海汉士兵们就用事实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一寸长一寸强。荷兰人的战刀在海汉的刺刀与长矛面前显得十分吃亏,根本就没有机会冲到对手跟前去搏杀。而且海汉民团的步兵们都经过系统的刺刀搏杀科目训练,在这种乱战中的两三人小配合显然要比单打独斗管用得多,尽管身高马大的荷兰人在身体条件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仍然无法阻挡这群平均身高仅仅在一米六出头的敌人用手里的武器捅进他们的身体。
就在首批登陆的荷兰士兵与海汉士兵厮杀到一起的时候,后面几艘从“胜利者号”上放下来的小艇也载着更多的荷兰人抵达了海岸。穆夏柏见状,不得不派出了潜伏在第一道火力线后面的预备连。
但此时涌上岸的荷兰人已经对最先遭受围攻的这处炮台形成了优势兵力,仅仅只有十多人的炮台守军只能先缩回到炮台上,利用地势高度来抵抗兵力已经三倍于己的敌军围攻。而当兵力差距拉大到一定地步时,海汉民团在武器和战术上的优势就已经被拉平了,不断有士兵在荷兰人的强攻下受伤倒地不起。
而此时另一艘荷兰运兵船“水獭号”在几艘商船的奋力掩护之下,也跌跌撞撞地驶到了岸边。这艘船的右舷吃水线附近被炮弹打出了两个脸盆大小的洞口,海水不断涌入之下,船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布劳沃抽出战刀,大声指挥着部下从船舷直接跳进齐腰深的海水,然后涉水上岸作战。
穆夏柏所在炮台是距离荷兰人登陆点最远的一处,正好可以将整个战场尽收眼底,所以他才将指挥部设在了这里。看着荷兰人不断地涌上岸来,穆夏柏心知自己安排的战术已经宣告失败,眼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岸防工事,退守到第二道防线。
尽管左右临近的两处炮台已经调转炮口,试图对受到围攻的那处炮台提供火力支援,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越来越多的荷兰人出现在岸边,并且已经将临近的炮位作为了下一个攻击目标。
当初为了火力覆盖范围和射击角度的考虑,十二座炮台是沿着港湾海岸线布置,由北到南拉开的距离大约有一公里,而守岛部队的兵力又不足以对这么长的火力线进行全线防御,就只能将兵力分散开来。而这样做的后果从今天的战局来看无疑是相当失败的,敌人只要登陆并突破了其中一个炮台,就几乎等同于突破了整条防线。
这种战术安排上的严重失误倒也不是穆夏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最初的防御布置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思,而是参谋部在考量过本地地理环境,并进行了战术推演之后才决定下来,炮台的设计方案和战术安排全都是攻打这里之前就安排好的,穆夏柏也只是遵照军令行事而已。但这毫无疑问是军方的一次重大失策,劳命伤财的分散炮台非但没能起到阻止敌军登陆的作用,反倒是让原本就单薄的守岛兵力被分摊得更加单薄了。
“发信号,全线撤退,向二号防线转移,二连负责殿后!”穆夏柏顿了顿,继续说道:“炮兵撤离时把武器和弹药都处理掉!”
重达数百斤的火炮显然是没办法跟着部队一起顺利撤走了,而这些东西万万不能落入到荷兰人的手中,否则立刻就会变成对手的武器,因此穆夏柏才会下令要求炮兵先处理掉装备再撤退。
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不利局面,“水獭号”和布劳沃至少还有得选,但被打断了主桅杆的“胜利者号”和斯派克斯却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在目前的战况下,想要在岸防炮的火力打击之下逃离这里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不过斯派克斯好歹也是在东印度公司服役多年的军官,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下来,大风大浪也见过不少,虽然当下的局势危急,但他还没有因此而失去理智。他曾经参与过七年前在澎湖与明军进行的那场大战,与当时遭受的围攻相比,眼前的场面其实并不算有多可怕。当时被十倍于己的明军围攻,驻守澎湖马公港的荷兰人一度都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再逃出生天了。而现在的战局虽然被动,但斯派克斯却注意到对手的攻势仅仅就局限于岸上的十多个炮台,海上却没有与之相配合的包抄。而且岸上除了炮台火力之外,根本就没看到对手还有别的动向。
斯派克斯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对手认为仅仅凭借炮火的优势就能打败这支船队,不屑动用其他的手段来进行作战,但这种可能性应该非常低,只要对手的指挥官脑子没抽风,就不应该使出这种昏招。而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对手的实力有限,除了炮台火力之外就没有更进一步的攻击手段了,这从对方炮火打断了“胜利者号”主桅杆之后立刻转向集火“水獭号”似乎也能看得出一点端倪。
“放小船,让士兵们登陆!”斯派克斯在这个关头作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给‘水獭号’发信号,让他们强行登陆!”他并没有选择后撤,而是下令弃船登陆,不退反进。
另一条船上的布劳沃很快便看到了同伴船上打出的旗语,他立刻便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大声向船员们下达命令:“不要停下来,继续向前!步兵们做好登陆的准备!给后面的范隆根发信号,让他的船到侧面吸引火力!”
范隆根的几艘武装商船本来是稍稍坠后一些,港口炮台发射出的炮火也没有对准他这几条船,开战之后他的船只是象征性地开了几炮,完全还处于打酱油的状态。但就在这个时候运兵船发来了让他前进的指令,这真是让范隆根心头如同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大哥,我这是商船不是战船啊!
怨气归怨气,范隆根也不敢就这么下令让自己的船率先逃跑,那样做的话,等回到巴达维亚之后可是要上军事法庭的,而且很可能会因此影响到他的家族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口大锅范隆根也背不动。因此他也只能按照布劳沃的指令,下令船队从两艘运兵船的北侧切过去,这样能够在海岸火力和运兵船之间形成一道障碍——说白了就是给两艘运兵船做挡箭牌,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实现靠岸登陆。
这样做的后果不难预见,火力与船板厚度都不如战船的武装商船在面对这凶猛的岸防炮火时,船只和人员所将受到的损伤也会更为严重,但军令如山,当战场需要这些船成为炮灰的时候,水手们也只能拼着命往前上了。
在“水獭号”被岸防炮火打成残废之前,商船船队总算是及时地插入到中间,为战船提供了一层移动防护墙。范隆根心如刀绞地看着排在最前面的一艘船被炮弹打得木屑横飞,那艘船还是十多年前他从荷兰来远东时带来的老伙伴,平时一向保养得非常好,范隆根认为至少还能让它在海上跑个十多年,但经过这场战斗之后,这艘船就算不直接报废也得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修了。
范隆根着急,其实岸上的海汉民团指挥官穆夏柏比他更急。不得不说荷兰人的应对举动稍稍有点出乎了他的预料,他原本以为在这么猛烈的炮火打击之下,火力明显处于劣势的荷兰船队会选择后撤以保存实力,毕竟岸上的状况对荷兰人来说还是一个谜,在没有摸清对手是谁实力如何之前,他们应该会比较谨慎才对。但万万没想到荷兰人居然十分勇猛,非但没有因为炮火打击而受挫,反倒是一股脑地涌向岸边。
这样的反应大大地打乱了穆夏柏的战术安排,他隐隐能感觉到自己在之前的备战中犯了错误,或许的确不应该提前清空港区,而是该让这支荷兰船队先靠岸停船,再趁其不备发动攻击,那时候已经降帆下锚的船队还想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就没这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