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海汉帆船的航速极快,只是跟着我们这支船队,恐怕无缘得见他们全速前进的模样了。”李进不无遗憾地说道。
这支候补官员组成的船队的航速极慢,尽管是顺江而下也只保持在四五节左右。因此尽管船队清晨就从李家庄码头出发,但到天色渐暗的时候,也只是堪堪抵达了这趟旅途的第二站万山港。
如果依照正常的航程安排,当然也可以连夜继续向南航行。不过海汉方面所安排的航程是能慢则慢,多拖一天,琼州岛这边就多一天布局的时间。因此在这趟航程中设立了数处停靠点,晚上尽量安排靠港休息。
万山港在近几年也算是小有名气了,除了这里已经成为珠江口的一处重要海上转运补给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祯元年年底在万山港附近海域的那场激烈海战,让海汉民团的海军借此一战成名。从此珠江口便再没有哪股武装势力敢耀武扬威把自己当大爷——这也包括大明驻扎在珠江口附近的水师部队在内。
当初万山港海战的经过,有不少海商船员当时就在港口内目睹了整个过程,因此民间对此一役的了解程度也是比较完全的。再加上这里长期都有商船民船出入,也就没有多少秘密可言。虽然候补官员们几乎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基本上都听说过这个地方的名号,并且也知道这里的岸防炮台据说是拥有珠江口区域最为威猛的火力。
但当他们在入港时真正看到港口南北两端依山而建的炮台工事时,才对这些说法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夕阳下看到一个个指向港湾入口的炮口,每一个都是近在咫尺,似乎不难想象当初海盗刘香的船队在冒然闯入这里之后遭遇了怎样的打击。传闻中当时被打沉这个小小港湾里的海盗船多达两位数,死伤更是难以计数。也难怪刘香会一口气逃回福建沿岸,被这种固定炮台和战船上的活动炮台夹攻,就算是想想也会觉得是个噩梦。
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港湾内所停靠的船只吸引了。这倒不是这小小的港湾里塞下了多少艘船,毕竟万山港地方有限,停靠的船只顶多也就是二三十艘,再多就有可能会拥堵航道了。真正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停靠在航道左侧一处独立码头上的两艘大帆船。
“海汉人……竟然……还有这大号的战船!”李进觉得有什么东西梗在了喉咙里,断断续续才将这句话说了出来。
严明君此时已经因为惊讶而有些合不拢嘴了,只是呆呆地看着岸边的这两艘船。
停靠在万山港军用码头的是两艘“探险级”的战船,它们当然也不是无端端出现在这里,同样是为了这批候补官员而来。在接下来的航程当中,这两艘船将会护航官员船队,直到抵达琼州岛。
如果说先前护航船队的两艘“探索级”战船跟船队中这些帆船的体积相差还不算太大的话,那么停靠在岸边的这两艘“探险级”战船就明显要大出许多了。像严明君和李进所乘坐的这条帆船,也就比“探索级”小上一圈而已,然而才看到的这两艘大号战船在外形上虽然跟“探索级”差不多,体积却是比他们这艘船大了近半,就连那船舷的炮窗也多出不少来,足见其战力应该还在其之上了。
两人对视一眼,均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李进好不容易挤出一句话:“这大概……是海汉水师中最大的船了吧?”
严明君也很艰难地点点头道:“理应如此才是!”
就以这船的个头来说,基本已经与大明水师现有的主力旗舰大福船的吨位齐平,但火力配置肯定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了。而万山港所在的位置距离海汉人的大本营三亚足足有数天航程,海汉人敢把这么大的战船派来这么远的地方驻留,起码说明他们应该并不仅仅只拥有这么两艘同级别的战船。而这样吨位的水师战船,据严明君和李进所知,整个广东水师现在恐怕就只有三四艘的保有量而已。
李奈还有事情要赶去广州处理,因此就没有再亲自送他们去码头登船,只叫了一名管事给他们带路,顺便也帮他们提着这几个装礼品的木匣子。
昨晚他们抵达李家庄的时候天色已暗,今天一大早出门才算看清了这里的真实面貌。这李家庄内的干道就足有一丈四五宽,一东西一南北两条十字形的主干道都是用水泥铺就而成,显得十分平整。道路两旁种有间距一致的行道树,街边每隔十丈左右还有小小的花坛、石凳、石桌、凉亭等设施,环境绝非普通的农家庄园所能见到。
严明君见了之后也忍不住称赞了几句,那管事骄傲地应道:“本庄的两条干道,这布置施工,全是照搬了三亚胜利港的景观大道而来,出动劳工数百,耗银两万余两,耗时近一年方才建成。”
“原来海汉人居住之处便是如此风貌!”严明君恍然大悟地应道。
那管事却摇头道:“海汉的老爷们手笔可大多了,本庄只是模仿,却没法复制三亚的原貌,两位大人日后若是去到三亚,自然便明白了。”
当初李奈在胜利港看到海汉主持修建的景观大道之后,觉得非常合意,就找画师画了下来带回李家庄,在征得父亲李继峰的同意之后,便照着胜利港景观大道的样式改造了李家庄的庄内干道。当然了,这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事情,也还是海汉建设部出了一部分力气。至于这里所用的水泥,全是“福瑞丰”自己调配船只,从胜利港运回来的,反正李家庄的防御工事也需要使用大量水泥,多运个十船八船的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换作别家要搞这么大的工程,两万多两银子是断然做不下来的。李奈也是凭借着跟海汉的关系,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直接从水泥窑拉货,又自行运回李家庄,所以才能将成本控制到这个程度。有来往此地的富商看了李家庄的改建成果之后,也动了同样的心思,李家庄的这个工程倒是大大地促进了海汉水泥产业的发展。当然这里要和三亚的景观大道和胜利堡比起来,那的确还是小巫见大巫,工程量就相差甚远,并不是李家庄所能负担得起的。
李进突然发话道:“这路明明有一丈多宽,为何没人走中间,都是靠边走?”
“李大人,这是为了留出足够空余,让需要快速行进的车马能从中间通行。此外两位大人可曾注意到,这路上来去行走,都是靠着行进方向的右边,这样也同样是为了保持交通的通畅,即便是每天清早出工的时候,这条路上也不会发生拥堵。”那管事很是热情地解释道。
严明君道:“想必这也是从海汉学来的?”
“的确如此。”这管事也曾多次跟随李奈前往三亚地区,早就跟他主子一样,成了海汉的拥趸,一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向人宣传海汉的种种先进之处。
走出李家庄的村口城楼,严明君一眼就注意到了距离这里不过一里地的大片居住区。这片居住区全是整齐划一的木板房,一排一排地向西绵延开去,从李家庄这边还看不到尽头。
严明君疑惑地发问道:“那地方是?”
管事解释道:“那里便是李家庄移民营地了,所住的民众都是稍后会搭船前往琼州岛定居的百姓。这些百姓都是从广东各地而来,远的也有从湖广、江西、福建迁来的。凡是想求口饭吃糊口活命的,只要到这里报名就行。待他们去到琼州岛之后,海汉人就会给他们安排事做,有吃有住还有饷银拿,比在外面当流民可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