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下城门的这支部队并没有急于扩大控制范围,也没有追击逃散的明军,他们的任务就是先控制住城门,直到大部队入城,才会有其他部队与他们交接这里的防务。
这种战术安排在军方高层看来自然是不算完美,放在另一个时空中完全可以说是贻误战机。但放在儋州城夺取战来看,安排这样的战术也是属于无奈之举。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夺城战过程中的损失和消耗,军方安排的是出其不意的偷袭战,然而由于大部队登陆地点距离儋州城太远,而军方也缺乏足够的机动运输工具,因此大部队只能从海边徒步赶往儋州城,这个时间差是再好的作战计划也难以弥补的缺陷。
不过武装越野这个项目,安南民团军练得也不少,所以对他们来说,这10公里越野并不算特别困难的事情,何况为了减轻负担,他们的行装都被减少到了维持基本战斗力的水平,远远比平时训练时的负重要小得多。
由钱天敦亲自率领的安南民团军特别勤务连,仅用时70分钟,便从登陆地点赶到了儋州柔远门,并且编制内的200余人没有发生掉队脱离的状况。这个特勤连可算是精锐中的精锐了,每一个人都是钱天敦亲自挑选并训练,用他的话来说,能够进入这个连队的人,至少要学到自己身上六七成的本事,那才能算是合格。他们赶到的时候,距离先头部队打退明军的第一波反扑不过十来分钟而已。
第二波赶到儋州城的便是民团的其他部队了,这支足足三个营规模的部队,阵势就大得多了,入城之后立刻有部队接管了城门的防御,有部队开始沿着城墙清理仍在参与城防的明军,还有两个连的部队直接绕城而过继续前进,他们的目的地是儋州以西的几处交通要道,在那里配合前期已经潜伏到位的先头部队设立防线,封锁儋州溃兵逃往府城的路线。
而借来的三千安南兵,素质就远远不及钱天敦手下的这些人了。在行军了七八里之后,安南军的队伍就开始逐步脱节了,一部分人因为体力不支而不得不中途停下来休息,这样一来,整支队伍很快就变得七零八落。
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安南军官是由钱天敦直接指名的郑廷,当他看到民团军绝尘而去,而自家的部队行军却如此迟缓的时候,心中也是升起了浓浓的无力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南国内对己方军队与海汉民团军之间的战斗力差距,普遍都是认为主要原因是武器的威力,很多安南军官认为只要能够使用海汉民团的武器,那么双方的战斗力就可以迅速拉近,甚至不分高下。这也是安南近年来一直不惜血本,大量购买海汉制式武器的原因之一。
但像郑廷这样接受过海汉正规军事培训,并且有过几次协同作战经验的新一代军官却很清楚,两者之间的差距远远不止武器装备这一个方面,在战略战术、机动能力、后勤补给,乃至最根本的军队思想建设方面,双方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海汉的很多做法,并不是可以简单模仿或照搬的。
例如海汉今年新近在民团军中设立了青年团这个新的组织,所有的连级以上作战单位都必须配备一名具备青年团资格的军官作为指挥官的副手,专门负责士兵和基层军官的思想工作。这个配置让很多人都看不懂其作用何在,然而郑廷却很快意识到了他的作用远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
安南护的士兵,平时虽然也会进行忠君爱国的思想灌输,但真打起仗来,多数还是靠着一股血气。而人家海汉民团的兵,那真是为了执委会能够豁出命去,这种洗脑的本事一向是郑廷所羡慕的,而现在海汉人似乎还嫌程度不够,特地又专门设立了一个军官职位来做这件事,可想而知海汉高层对军队思想的重视程度。
武装越野这种训练,安南军队也同样有安排,然而训练效果却差出人家一大截,到战场上一比拼,高下立现。差距究竟在哪里?郑廷只能将这理解为双方士兵的思想水平完全不是同一个等级,他甚至在想,这次回去之后是不是应该向兵部上书,将海汉的这套操作方法学过来。
1630年10月3日,儋州湾白马井码头。
十几艘帆船将这里的码头挤得满满当当,如果不是海汉提前两个月就在这里组织了码头扩建工程,那么能停靠的船可能只有现在的一半。而庞大的船队还有很多船无法直接靠岸,只能停在稍远的水域,然后用小船将船上的人渡到岸上。
船上的武装人员鱼贯登陆,在岸边迅速完成整队集合,然后一队一队地向东开拔,整个过程忙而不乱,没有任何人大呼小叫脱离队伍。亲眼目睹整个过程的渔村居民们都噤若寒蝉,他们虽然没什么见识,但也看得出这伙人绝对不是乌合之众,这规矩比儋州城的卫所军还严得多,而且所配备的武器几乎都是统一的制式,说他们是海盗?只要不是瞎子,就看得出这些人肯定受过长时间的军事训练。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但这群比正规军还像正规军的海盗在登岸之后并没有对本地的居民进行洗劫,除了封锁村庄的出入之外,基本上没有做出其他的扰民举动。
这样说好像也不是特别准确,因为村口唯一的一家小饭铺就被这伙来历不明的海盗给直接抄了家。掌柜连同店里的伙计一个都没跑掉,全部被抓起来用粗绳反绑了,还加了脚镣锁成一长串,就跪在村口路边。
这并不是什么杀鸡儆猴之举,而是因为这家小饭铺就是儋州卫所军的暗哨,在船队驶进儋州湾的同时,前期潜伏在这里的行动队就率先端掉了这个伪装的哨所,避免他们提前向儋州城方向发出警示信号。而类似这样的预警哨所,在白马井到儋州之间还有三处,不过这个时候肯定都已经被同时动手的先遣队拿下了。
儋州城柔远门外,一名明军军官脸色阴沉地站在城门口,望着官道的远端。从一大早到现在,入城的除了几个进城卖菜的农民之外,居然连一家商行都没有,这时间都已经到了中午了,居然就收了十几个铜板,这差事还能不能做下去了?
这守城门的差事可是城防军里的肥差,而在儋州城,又以守卫柔远门的油水最多,因为城门外的这条官道是通往白马井码头的大路,所有从海路而来的外地客商,统统都是打这条路过来。这名军官也是好不容易才争到了这个差事,而且每过五天才能轮到他带这个小队看守城门,要是今天收不到几个钱,那几乎就等于浪费了一轮的机会。
“奇了怪了!往常福茂昌、海丰号、詹家船行这几家的货差不多都是每月这个时候进城,今天怎么一家都不出现了!”军官看着空空的官道,忍不住开口埋怨起来。这几家商行的人虽然出手还不如海汉那么阔绰,但商队进城弄个几两银子肯定是没问题的。
“来了来了,有商队来了!”正当这名军官迟疑不定的时候,城楼上的士兵大声吆喝通知了下面城门口的人。
果然不多时一支马车队就出现在了守门明军的视野中,不过这些马车的式样看起来有一点奇怪,似乎与平常所见的马车有点不同。
但没等这些明军看出端倪,这一支由二十来辆马车组成的庞大车队已经驶抵了城门口,军官终于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这支车队并没有竖起任何一家商号的旗帜,而他也没有在赶车的人当中发现任何一张认识的面孔。
“停下停下!”军官大声吆喝着上前拦车,并示意身后的士兵把拒马和鹿砦从路边移向路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