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条件?罗把总不妨先说来听听。”魏平倒是没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昏头,眼神立刻变得戒备起来。
“我给你的盐,不能在崖州本地出售,也不能在陵水、万州、文昌这些地方出售,只能在儋州、临高、琼州府城这几个地方发卖。当然如果你有本事,运去雷州卖也行。”罗升东毫不犹豫地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关于私盐的销售网络该如何构建,施耐德早就对他进行过初步的培训,罗升东自然不会把手头已经十拿九稳的市场让出去,但如果魏平有本事能打通北边的私盐渠道,罗升东倒是不介意从自己的利润中分一部分出去——反正现在也没路子把私盐卖到海南岛北边去,能多卖一个钱就是一个钱。
魏平听完这话,热情立刻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一样:“罗把总,我若有船,又何必找到你这里,径直去胜利港找海汉人不是更快?”
罗升东笑道:“就算你找上海汉人,他们的条件也会跟我说的一样。海汉人里面有一位姓施的先生,做生意十分精明,他说了这个叫做……对,叫做‘避免恶性竞争’,一片区域内,有一个盐商就够了,太多就会变成自己杀自己的价了。”
魏平挠挠头道:“虽然我听不明白你说这是什么意思,但觉得好像挺厉害的。只是没了私盐生意,我这巡检司岂不就没什么捞头了?”
“谁跟你说没捞头的?”罗升东摇头道:“海汉人的赚钱生意又不止私盐一桩,你只要听从他们的安排,这些人绝不会亏待你!”
“什么?我堂堂大明巡检司,正九品巡检魏平需要听从这些海汉蛮夷的安排?”魏平一下子站起身来,仿佛是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样。
罗升东跟海汉人的来往紧密,甚至跟海汉人有私下的勾结,这事不光是崖州水寨的人知道,崖州城里很多有心人也同样知道。
最近崖州市面上的盐价已经从以前的四百文一斤跌到了二百八十文一斤,而且还有继续下跌的趋势,大量的低价精盐开始涌入市场,已经没人会愿意再花高价去买以前那种颗粒粗大还略带苦味的海盐了。而在此期间,崖州周围的几个巡检司并没有任何查获贩运私盐的记录。
气得咬牙的巡检们根据各路商贩反馈出来的小道消息,几乎可以确定这个幕后的盐贩子就是水寨把总罗升东,是他正在将这种廉价的精盐通过海运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市场当中。
众所周知,崖州本地的食盐出产地只有背面的儋州、琼州府城等少数几处盐场,由于产能有限,每年还需从大陆运来数十万斤食盐补充海南岛所需,因此本地食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罗升东所投入市场的廉价食盐迅速打破了这种价格平衡,而且数量非常之大,按照巡检司几个头脑比较好的人估计,每次投入市场的食盐至少也在千斤以上,否则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个崖州的盐价变化。那么问题就来了,罗升东是哪里弄来的这么多廉价精盐?
这个问题不需深入调查,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首先崖州水寨里肯定不可能藏着一座产量高得惊人的盐场,事实上以往水寨官兵每月领到的食盐全都得从本地市场上购买,虽然军队的采购价格会比市场均价要低,但那每月百十来斤的数量就算全返回到市场中也根本不足以影响到盐价,所以这些廉价精盐绝不可能出自于崖州水寨。其次水寨这位罗把总自从因为剿灭海盗立下军功升级之后,每月至少都要跑两三趟海汉人所在的胜利港,如果没有任何的好处,他凭什么会跑得这么勤快?
很显然,窝在胜利港的海汉人向罗升东提供了充足的货源,让他可以轻松地打压本地盐价。虽然不知道罗升东从这笔生意中可以赚到多少,但罗升东最近在崖州购入一套上等宅院,又大模大样地托了水寨参将何文辉出面,向州衙的章通判家求亲,看起来很是发了一笔横财就是了。
罗升东买的那套宅院离魏平姐夫家就隔了几户而已,魏平估计价格应该不会低于三百两银子,也难怪他一个把总就能鼓起勇气求亲,想要娶通判家的女儿。据说罗升东还许下承诺,只要章通判允下这门亲事,他便替老丈人在广州老家再买一套宅子,百亩田地,让老丈人今后致仕了还可以回老家当个乡绅地主享享清福。这种赤裸裸的暴发户行径无疑已经告诉了每一个人,以前那个靠着喝兵血才能勉强过活的罗升东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冉冉升起的崖州新贵。尽管罗升东只是一名武官,在文官为上的大明官场上并不是那么吃得开,但没有任何人会无视他所在短时间内所展露出来的财力,包括州衙那位平时看起来非常有风骨的章通判在内——据说两家已经谈妥了婚事,目前进入到了商议婚期的阶段。
眼看着罗升东发财,说没人眼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私盐这种生意,罗升东能做,巡检司的人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做,大家在这个社会中都属于特权阶级,只是职能分工不同罢了。唯一不同之处,就是罗升东拥有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而且碍于他的边军身份,根本没人敢查他的船,哪怕是巡检司这种地头蛇也只能心痒痒地干看着。
对巡检司来说,私盐生意的另一个障碍便是与海汉人搭上关系。罗升东与海汉人曾经“并肩作战”,这种关系巡检司的人自然是没法轻易建立起来的,但这可难不住人,魏平和另外几个巡检司的同僚直接就去了驻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