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挺好的。”沈砚冰敲字发过去,她的新论文已经通过二审,见刊的几率很高。
她把这事说了说,得到了两位的一致赞许。
但她没说的是,这个领域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等到发表,她的名字现在就已经传遍文学院圈子了。
——年轻气盛,不懂规矩,急功近利。
以前发表攒下的人脉这一刻都默契地疏远了她。
沈砚冰早就无所谓,从她本科开始接触学术这个圈子起,就充满了失望。
她想起入学时,历史学的教授笑着问班上,有谁是真的把历史填了第一志愿的,沈砚冰自然又自得地举高右手——和她同档分数的大多去了经济法律,她却守着这个简单的理想。
因此,转到文学院,可以说是她人生下过最纠结的决定。
那时的她只想着摆脱阴霾,后来才知道哪里都一样。
郑曼女士总说是她心思不够澄明专注,不肯承认如今的时代早已不是他们当初的学术黄金时代。
——这对大多数文科学子而言是现实,但沈砚冰其实无需在意这些。
郑曼的名声在前,作为女儿的她只要不太过离谱,不少历史期刊的编辑都会给几分薄面——沈砚冰最厌的就是这层面子。
郑曼的德望有口皆碑,她自然不屑为家人争取什么,但到了她这个地步,很多东西本就不需开口说什么。
那是沈砚冰最怀疑自己的时光——她分不清那些褒奖到底是给她还是她背后的母亲。
也是那时,她一篇花费巨大心血的“历史真实”论述文章被业内核心刊物拒稿,并被尖刻的评价为“毫无价值”。
大四,她不顾所有人反对,毅然保研去了再不相关的现代文学。
——这是她对曾经热爱的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