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6页

“不知道各位对‘帝国疆域极限论’是否有所了解?受限于通讯、交通和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再庞大的帝国,都有其扩张极限,就像是再强大的洪荒巨兽,也不可能无限制生长一样,膨胀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停止生长,否则就极有可能被自己的重量压垮!”

“在现代宇宙学的定义中,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是‘亚光速条件下,通过常规航行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抵达的资源聚集区域’。”

“同一个大千世界内,用亚光速甚至更低的速度就可以交通往来,资源和人口的交流相对容易,控制力也最强。”

“而不同的大千世界之间,就必须靠‘破碎虚空’,‘打破三维空间壁障’,‘星空跳跃’这种方式来交通,消耗资源无数不说,危险性还特别大,动辄就卷入四维空间的乱流中,湮灭于无形!”

“不用‘星空跳跃’,还是用亚光速,甚至光速航行手段?那两个相距十万光年的大千世界,都要航行整整十万年才能抵达,这还没算上宇宙本身的膨胀!”

“大家想想看,今天我们仅仅是将三个大千世界的强者召集在一起,开这样一场会,就要动用‘阵列式星海通讯大阵’,每秒钟烧掉无数晶石,还要担心高维空间风暴的干扰,还会出现几分钟甚至更长的信号延迟!”

“那么,就算真人类帝国和圣约同盟真的各自拥有数百个大千世界,其统治者对这些大千世界的控制力又有多高呢?帝国首都‘极天界、天极星’,如何保证对数千万光年之外,另一处大千世界的绝对控制呢?”

“帝国的疆域越辽阔,对边疆的控制力就越弱,帝国的内耗也越高,十之八九的国力并非消耗在对外战争中,而是白白浪费于帝国广袤无垠的国土之上,到最后拖垮帝国的也未必是外敌,而是帝国自身的庞大,以及为了应对这份庞大而发展出来,臃肿笨拙的官僚体系——这是古今皆然的道理!”

第1198章 以史为鉴

周一夫最擅长的领域,就是星海帝国的衰亡和崩溃,谈起这段历史,他口若悬河,信手拈来:“从我们现在发掘出的遗迹,以及星海帝国残留下来的史料来看,强如星海帝国,在横跨大千世界的通讯和交通方式上,和我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多是星舰更大一些,速度更快一些,星炬分布更密集,更广阔一些而已。”

“以星海帝国的技术力去推测的话,事实上,帝皇真正能有效掌控的,也就是首都‘极天界、天极星’附近的几十个大千世界,而帝国疆域更遥远的那些大千世界,控制力是越来越弱,急剧下跌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帝皇和历史上绝大部分帝国的统治者一样,采取了分封制度。”

“但分封制度也有自己的致命缺陷。”

“如果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过于严苛,那地方就会丧失主动性,发展极为缓慢,并生出对中央的反感。”

“而中央若是给予地方更多的主导权,放手让地方发展,就极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甚至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局面!”

“帝皇的解决之道是,用无上秘法,复制自己的基因,制造出了二十个‘分身’,由这二十个分身统御帝国最精锐的力量,形成二十个‘元始宗派’,去统治帝国边疆的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