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还行吧!”余福生嘴上谦虚着,脸上却是掩藏不住的骄傲。
余福生是余庆阳的大爷,去年年底办的离休,也是省级专家库的专家,这次也参加了研讨会。
只不过因为余庆阳的关系,所以一直没有开口说话。
“老余,你就虚吧!就小余这样的还叫还行?那什么样叫行?我孙子和小余差不多大!现在,在单位里瞎混,一个月赚的还没花的多!”旁边一位老专家,羡慕的揭余福生的底。
“最难得的是,年纪轻轻,做到这么高的位置,一点都不张扬!”文总工程师笑着赞叹道。
“对了,知道明天是怎么安排的?”
“明天?好像是去小清河项目!”
“明天大家加把劲!好好的把工地上的问题给他挑出来!省的老外说咱们管理不行!”
“对!加把劲,拿出当年咱们大修水利的劲头来!不能让老外看不起咱们!”
老专家们互相打着劲,走回房间。
说到艰苦,怎么都比不上五六十年代的水利人和铁路人。
五六十年代大修水利的工作任务是水利和灌渠。
水库基本上都在山里,荒郊野外,住昏暗潮湿的帐篷,一干就是一年,经常过年都不回家。
虽然不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不差许多了。
那个年代,没有挖掘机,没有自卸车,修水库,材料运输靠小推车,靠地排车,靠人抬,靠人背。
就是靠这样,愣是在大山里修建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灌渠,让几十万平方公里干旱贫瘠的土地变成可以灌溉的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