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页

闹过这一场,大臣们绝望的发现,皇帝陛下不仅没有丝毫“悔过”的意思,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了——她躲得更干脆了,很多大臣如今连宫门都进不去了!

看看那些积压的政务,妥协还是不妥协,选择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在百官们还在纠结要不要妥协的时候,京城里那些流言蜚语的风向不知怎的,突然就变了。

从楚翊御驾回京时起,京城里大大小小的酒楼茶馆便都开始讲起了皇帝陛下御驾亲征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假不论,但战场之上,横刀立马,执剑封侯,这样的热血故事总是很吸引人的,于是这样的故事持续了几个月,也未有丝毫冷遇,说书先生天天说,酒楼茶馆也依旧天天有人去听。

然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程捷的名字渐渐地出现在了这些故事里。他带兵守城,领兵袭营,亲手杀死了敌军主帅广平王,一桩桩一件件,全然满足了人们对于英雄的设定。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少年才俊,就应当为将封侯,这才是故事该有的结局。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竟只出现在了说书先生的口中,在此之前,他们甚至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

这个世上从来不乏寻根究底的人,于是很快的,程捷的身世被人查出来了,女帝陛下那道尚未来得及昭告天下的圣旨也被人传出来了,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然后,酒楼茶馆那些故事的画风一下子就变了,从让人热血沸腾的建功立业,一下子变成少年将军和年轻女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什么一见钟情,什么沙场相救,什么暗许终身,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就好像那些说书先生亲眼看见过似得。

时下楚国民风算是开放,但也不是可以任由寻常百姓编排皇族甚至是皇帝的,可诡异的是这些故事传得满城风雨,愣是没人去管!于是人们就更相信这故事是真的了,没看皇帝陛下都默认了吗?!

然后故事又出了后续,原来女帝和将军还是青梅竹马,将军的女帝少时的伴读!一见钟情什么的,被推翻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为了新的故事,据说话本都印出来了,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京中那些世家的夫人小姐也是人手一本。

至于将军的身世什么的,人们在说书先生的引导下宽容的表示“英雄不问出处”——人家的军功可是自己一刀一箭拼出来的,他对楚国的忠心才不会因为一个叛国的父亲改变呢!没看人家整个家族除了他爹那个叛徒,全都是忠君爱国的吗?!

这些故事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但很少去酒楼茶馆的程子安却并不清楚。她只是觉得最近堵在她家门口谩骂的人似乎少了些,她偶尔出门,若是遇见认识的人,还能收获几个奇奇怪怪的眼神。

相较起程子安,朝中那些大臣们更觉得焦头烂额。政事上皇帝罢工就不说了,他们在官署忙前忙后,回家之后家里的夫人女儿看他们的眼神也变得怪怪的,活像他们就是那棒打鸳鸯的恶人似得。

坚持下去似乎完全讨不了好,可就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妥协,百官又觉得不甘不愿。这种时候就像他们当初在御书房外跪谏一样,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契机,或者说是一个台阶。

事情发展到如今这个局面,其中自然有很多是楚翊的手笔,她又不傻,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之后没过几天,罢朝快有小半个月的楚翊终于宣布再次早朝了,这一回她还特意下旨让程子安一起上朝,消息没瞒着人,于是众人便都知道,事情该有个了结了。

翌日早朝,君臣再度相见。皇帝陛下脸色红润,神采奕奕,这些天显然休养得不错。而相比之下,百官虽然看着同样精神奕奕,但不少人眼下却都添了抹青黑……

早朝开始,楚翊也不说其他,开口便道:“近来诸卿劝谏的折子少了许多啊,想必诸位已是想得明白了?”

一点铺垫都没有,这话直白得就像打脸,哪怕说这话的是皇帝,众臣的脸色也都不太好。御史大夫秦岩当下便站了出来:“陛下,国家大事岂是儿戏,您以罢朝来胁迫臣等,实非明君所为。”

楚翊这时候看见秦岩那张脸就厌烦,当下不客气的接道:“那朕就当个昏君吧。”

秦岩的脸都青了,不过不等秦岩再说什么,张丞相已是站了出来:“陛下年少,但为君者不可轻狂,今日您之所言,已然被记入起居录中,传至后世,让后人如何看待?!”

楚翊并不想和人争论这些,她看了张丞相一眼,开口便更轻狂了:“朕至多活不过百年,后世如何,后人如何看朕,与朕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