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四、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其实在建国之前,甚至是除四旧之前,国内那些有学问的人还是会给自己的名取个字的,只是后来国家为了发展,把一些有点繁杂的东西暂且抛到了一边,全力发展国力,而名和字就是暂时被摒弃的之一,这才让新一代的人只有名而没有字。
但是随着国家发展到一定的基础,国力日渐强盛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寻根问祖的时候,渐渐地年轻人就开始关注起了我们本来的文化,而名和字也渐渐为年轻人所知,只是为自己取字的人还很稀少,这大概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左小右其实是有点倒霉的,因为他的名就跟闹着玩似的,而且是两个字,让他为自己取字非常困难,最后也是想了很久,干脆就把名改成了字,重新又给自己取了一个能和字比较般配的名,这才有了左咛左小右这个名字。
咛,左边比右边小,左小于右,左小右。
不过听起来还是跟闹着玩似的,左小右也只能让自己的身份地位变得高贵起来,这才会被那些逢迎拍马的人称之为洒脱不羁,大有魏晋之风云云。
所以好坏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绝对,一个很难听、土的掉渣的名字,如果出了名,被人们叫的多了,也就会觉得不错了。
比如王守义、王老吉、周大福,一个比一个俗气。但叫的人多了,品牌响了,人们也就觉得不错了。
第三章 携美同归
“那我是叫你小左?小右?还是小咛?”刘妈妈问道。
“都行。”左小右道:“您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
“呵呵,你这名字太有意思了,不管小左小右都行。”刘妈妈忍不住笑了两声,道:“那我叫你小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