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唐蕃关系,大唐决定再行和亲之策,这一次与大唐和亲的乃是吐蕃重臣达扎路恭,而此次,十五岁的李沁因知书达理,温婉早慧,而被选为和亲郡主。
李沁受李隆基之命,封号文华郡主,被命和亲于吐蕃,年幼的李倓为避免与姐姐分离,数次借机拜求父亲李亨与李隆基,请将姐姐留在中原,不要远送吐蕃,却均未得同意。
李倓年岁虽小,心中却颇有主见,决意随姐姐远赴异域,而李亨因对李沁姐弟并不看重,并且经过和亲郡主李沁的请求,便应允了此事。
李倓对父亲与皇帝李隆基极为恼恨,在此事之中,他展现出的坚定与执着,都看在了一个人的眼里,此人便是当代九天中的钧天君——邠王李守礼。
中央曰钧天,雷霆之威,帝王之气,九州浩大,皇者一族,终为天下之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代钧天君皆是皇族中人。
按照九天的规矩,每一任九天当中必须要有个皇族,作为监视皇帝的预备人员,一旦皇威不在,皇帝个人堕落,便会有这个预备人员顶上,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然而他们又生怕重蹈杨坚的覆辙,于是决定凡是成为九天的皇室,都不能当皇帝,最多只能辅政。
因帝位争夺,李守礼父母早亡,父亲章怀太子李贤本才华卓著,却遭陷害而被武则天夺去太子之位。
李守礼被选为钧天君之后,虽履行着九天之责,实则对李唐皇室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的天家规则早有不满。
但他自己却因其他诸位九天的制衡,空有一身本领,而无法做出任何大的举动,就连女儿金城公主也被送与吐蕃和亲,自己无力拦阻。
也正是因此,李守礼把心底潜藏多年的想法,转移到因姐姐被远嫁吐蕃,而对皇家心怀不满的李倓身上。
李守礼暗中随李倓姐弟远赴吐蕃,将年幼的李倓收为嫡传弟子,并亲传李倓武学与经国、军阵之学。
而李沁以为自己和亲对大唐与吐蕃之间和平所做的贡献,都将影响弟弟李倓日后回国后的命运,故而尽其所能与吐蕃官员,属民和睦相处。
李倓随师父修习《九天兵鉴》,他的聪明与耐心得到了李守礼极大的喜爱,李倓常以学到之术,与姐姐李沁在吐蕃王朝之中所遭遇到的实际情况互相印证,李沁亦颇有所得。
就在李倓之父李亨被封为太子的第二年,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忧郁而死,李守礼伤心其女逝去,觉异域非久居之良所,便规劝李倓寻机带李沁回返中原。
然而李沁以为父亲继太子之位,自己若不能令和亲功德圆满,弟弟只怕永无出头之日,任李倓数次劝说,均未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