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第十名呐,这可是实打实的二甲进士及第,前途绝对一片光明!
科举取士,排名越高,仕途自然越远大。而且大齐朝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有二甲以上,也就是“进士及第”的士子,才有可能爬上朝廷大佬的位置。相应的,“进士出身”无论才干多强,能做到知州就顶天了。
科举论才的时代,一考定终身,就这么不讲理。
当然,即使沈学习名次不变,沈半城也一样满意,毕竟知州也是堂堂朝廷大员。要知道,即使知县,也不是说中了进士就有机会做的。朝廷官位就那么多,好多进士一辈子都混不上个实权官呢。
所以说,进士及第想做到朝廷大佬的位置,就跟秦行之想成仙类似,都属于看起来很美好,实现的希望却十分渺茫的“理想”。
小道士建议摆宴庆祝,沈半城却坚决要立刻带儿子回家,祭告祖先。
秦行之只好放人。
只是再三嘱咐沈半城,以后要常来家里做客:大家都是一家人,离得又不远,怜儿不肯回家,只好麻烦岳父大人带学习小弟,还有几位岳母过来了。
文良纯等人想用科举拖延时间,小道士毫不犹豫的上他们的当,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他觉得自己十分上道,像这种人家挖坑,自己主动往里跳的高尚行为,除了品性高洁的小道士,天下还有谁能做得出来?
秦行之在家中蹲了几天,直到朝廷对新科进士的安排确定下来。
这当然不是他等待的真正目的。
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夜宿皇宫,特别是和孙蒙待了一夜的荒唐事,会不会被传扬出去。
还好,等了半个月,也没有任何风言风语传出来。
秦行之心神大定,决定参加下个大朝会,向文良纯等人摊牌:皇帝要跟贫道出去旅游,大家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反正我是拦不住胖子的。
这件事必须事先通知朝廷大臣,否则孙蒙不声不响跑掉,大家撂挑子不干倒不至于,对他秦行之肯定要恨之入骨。
好不容易跟大臣们建立起相对良好的关系,秦行之也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