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色调、转场以及氛围,欧格斯·兰斯莫斯已经初步彰显出了大师气场,令人不寒而栗却又让人捧腹大笑的黑色喜剧,绝对堪称是今年大屏幕之上最独特的一次观影体验。”
“概念出众,执行可以更好。”
“年度最佳!从剧本到表演再到运镜,最后还有配乐与剪辑,堪称完美!浑然天成!”
“不喜欢。应该说,无法喜欢——明明是一个可以更加深入的主题,最终却虚无地落脚于婚姻和爱情。”
“难道不是蓝礼·霍尔的最佳吗?”
争论。
争论。
还是争论。
与“超脱”、“星际穿越”、“爆裂鼓手”等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不同,可以明显察觉到,“龙虾”的评论更多是一种错杂,介于讨厌与喜欢之间的复杂情绪,介于赞誉与批评之间的中立感受,整体有些中庸。
应该如何形容呢?
也就是说情绪不是特别极端,不是零分和一百分的区别,而是六十分和八十分的区别,这种模棱两可的观影感受对于电影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因为这也意味着,观影情绪不够浓烈,最终也就沦为平庸。
只是,问题就在于,“龙虾”远远不是平庸而已,那些言辞之间,还可以捕捉到更多东西,但具体是什么东西,就只能等待观众亲自观看亲自挖掘了。
不过,推特终究只是推特,那些评价都只能作为参考之一而已。
每一年各大电影节,推特之上早早惊呼“大师之作”的声音不绝于耳,仅仅是主竞赛单元可能就可以看到不止一部“大师之作”,然后制造出一种所有主竞赛作品全部都是年度最佳候补的错觉,让无缘抵达现场的观众们忍不住跟着热血沸腾。
但实际情况呢?
只有电影真正上映之后才能够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