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2页

为什么蓝礼能够在电影产业里拥有如此强大而深刻的影响力?仅仅因为egot?仅仅因为不败光环?仅仅因为市场号召力?也许都是,却不仅如此,真正关键原因就在于,年纪轻轻的蓝礼就拥有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第一次是“太平洋战争”的第九集。

第二次是“爱疯了”的最后一幕。

第三次是“醉乡民谣”的演出。

即使是现在,好莱坞业内依旧坚信着,“醉乡民谣”的表演无疑是蓝礼集大成之作——但这一表演甚至没有能够得到奥斯卡提名,这也再次证明了颁奖季的影响因素数不胜数,实力最强不见得就能够胜出、最终胜出也不见得就是最佳。

那么,“龙虾”的这一场戏,能否成为蓝礼职业生涯的第四次高光时刻呢?

谁又能够想到,蓝礼的表演技巧再次迎来突破,却是在一部黑色喜剧之中呢?

整个电影产业对于喜剧表演始终保持负面态度,就如同整个艺术历史长河对于喜剧的态度始终不如正剧一般,目前为止,唯一能够打破固定观念封锁的就是“影帝大满贯”的历史首位得主杰克·莱蒙。

这位出演了“热情似火”、“桃色公寓”等喜剧电影的演员,威尼斯、戛纳、柏林、英国学院、奥斯卡以及金球奖,全部包揽影帝头衔,并且转了两圈——每一个颁奖典礼都至少有两座奖杯,而杰克·莱蒙第一座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杯就是来自于喜剧,“罗伯茨先生”。

但整体而言,喜剧表演的意义和分量都远远被低估了。

就如同蓝礼从巴斯特·基顿的表演之中得到灵感一样,喜剧其实比正剧更加困难,演员的分寸尺度把握拿捏比正剧需要花费更多精力雕琢——否则可能就沦为简单粗暴的“屎尿屁”喜剧了,也就丢掉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严格来说,“龙虾”是荒诞喜剧,表面的冷冽与内核的深刻形成呼应,如果演员中规中矩地按照欧格斯的要求完成演出,那么作品一样可以达到最初目的,因为欧格斯只需要演员面瘫就可以了,那些黑色幽默全部来自于剧情的设定;但蓝礼却在欧格斯的要求基础上,赋予了角色灵魂,那种试图挣脱束缚的生命力,恰恰也就成为了提亮整部作品的核心奥义,这才是喜剧电影的终极追求。

博君一笑不易;而笑过之后留下反思,那就难于登天。

蓝礼收敛了表演节奏与力道,却诠释出了更多余韵,那种余韵的震撼,成倍、三倍、乃至于十倍地扩散开来。

整个剧组片场都陷入了思考之中——

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剧本和故事了如指掌,轻而易举就能够捕捉到蓝礼通过表演释放出来的信息;至于观众,就看导演的调度和剪辑了,看导演是否能够把这份思考传达给观众,又到底能够传达多少,这才是决定成品质量的最后关卡。否则,那些多优秀演员的优秀表演,怎么就被淹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