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5页

曾经先后拍摄出“跳出我天地”、“时时刻刻”、“特别响、非常近”、“朗读者”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hen daldry)正在筹拍一部新作品,“垃圾男孩”,作品类似于“上帝之城”,反映巴西贫民孩子的生活。

此前三部导演作品,全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无疑是现在气质最稳的英国导演之一,不久之前刚刚与海伦·米伦合作了舞台剧“女王召见”,在伦敦西区备受好评,现在终于重新回归大屏幕,这也是备受期待的。

鲁妮即将加盟这部作品,扮演一个配角。“垃圾男孩”的主要视角还是聚焦在孩子身上,鲁妮更多是一个穿针引线的工作,发挥空间有限;但能够和史蒂芬合作,这对于角色解读、表演细节等等还是有许多帮助的,所以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因为担忧蓝礼在剧组里的状况,鲁妮已经稍稍推迟了三天前往剧组,征求了史蒂芬的同意之后,“爆裂鼓手”杀青的当天晚上,鲁妮才搭乘红眼航班飞往洛杉矶,他们将先在那里开始阅读剧本,而后再前往里约热内卢实地拍摄。

留在纽约的蓝礼,这一次并没有离开前往冲浪或者跳伞,而是来选择了回到练习室,继续练习架子鼓。

对于许多人来说,电影杀青之后,那么为了电影而学习的技能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坚持长期练习下去了;但在蓝礼看来,这些技能却不是为了电影而学习的,更多是为了自己而学习的,不需要精通,至少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与经历,这也是演员工作的别样收获。

客观来说,这也是世袭贵族家庭教育所遗留下来的习惯。

阅读和学习,这是为了丰富自身、增加底蕴而坚持不懈进行的一项工作,不能单纯地以实用性以及利益回报率来衡量计算,因为,所谓的文化、气质和底蕴就是如此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没有捷径。

先是“醉乡民谣”,而后是“爆裂鼓手”,蓝礼先后与两部音乐电影结缘,这也成为了难得的机会,让蓝礼可以深入了解民谣和爵士,尽管现在两种音乐类型都已经渐渐没落,远离了流行音乐的大众视野,但真正的爱好者依旧可以品味出其中的经典与韵味。

当之前教授蓝礼架子鼓的约翰森·克拉克得知,蓝礼希望再继续学习架子鼓的时候,微微的惊讶过后,却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初印象是会骗人的”、“人不可貌相”、“好莱坞传闻往往十之八九都是虚假的”,这些道理人人都懂,但实际生活中,偏见和固执往往还是占据上风,扭曲我们的观念和见解。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打开眼界、敞开胸怀,拥抱更多的不同可能,这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约翰森现在就明白了这一点。

对于蓝礼,那些误会和偏见都是不正确的。那么,真正的蓝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了解了。作为蓝礼的架子鼓老师,约翰森第一次摆正了自己的姿态,开始认认真真地传授高级技巧起来。

约翰森从来不曾高调地肆意宣扬过这段经历,但一直到多年之后,蓝礼还是经常前来茱莉亚音乐学院拜访约翰森,并且邀请约翰森参与了他后来几张个人专辑的鼓点录音工作,他们不能算是朋友,却比工作伙伴更加熟稔一些。

偶尔,学生意外捕捉到了蓝礼的身影之后,忍不住好奇,询问后来已经成为茱莉亚音乐学院老师的约翰森,“蓝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