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页

所以,公司内部也偶尔会递交一些项目,或者是一些演员,希望可以与蓝礼合作。但安迪全部都压了下来,把公司的压力也都独自扛在了肩膀之上,尽可能地为蓝礼营造一个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

现在,蓝礼却越过了他,也越过了公司,独自敲定了下一个项目。安迪承受的压力,势必更大。倒不是说安迪在谴责蓝礼,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沟通。

“我昨天才和罗伊通过电话,他没有提起。”安迪补充说道。

“哦,罗伊也不知道。”蓝礼耸了耸肩,“事实上,罗伊和内森现在依旧不知道;一会,你可以帮我通知他们一下吗?”

“……”即使是经验老到如安迪,此时也是哑口无言,“……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蓝礼之外第一个得知的,好像也不算太坏,“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以为你暂时不打算接项目;而且,奥斯卡之后,我们必须进行更多的审核和探讨,你确定没有问题吗?选择这样一部商业电影?”

第0969章 金人魔咒

奥斯卡,在当代社会的电影领域里,这就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最高奖项。在北美,它与艾美奖、格莱美、托尼奖,并列称为文娱圈的四大权威奖项;在世界,它与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并列称为电影产业的最高荣誉。

人们可以不喜欢它,甚至可以鄙夷它。但毋庸置疑,奥斯卡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这就是顶尖之中的顶尖,对于每一位电影从业者来说,这都是终极梦想——也许欧洲的艺术创作者是个例外。

登顶奥斯卡,这是任何一位电影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巅峰顶点,尤其是演员、导演和编剧;那么,登顶之后呢?就好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之后,一览众山小,下一步应该如何做呢?如何才能超越奥斯卡的成就呢?如何才能在巅峰之上继续维持下去呢?

站在了顶峰,这也就意味着,上坡路的空间十分有限,稍稍一个不小心,那就是下坡路了。置身谷底和问鼎巅峰,其实都是一样的,前者是退无可退,后者是面对壁垒,他们都需要破而后立,实际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

在现实生活里,奥斯卡的巅峰之后,演员们往往容易陷入长时间的低迷之中,特别是女演员,人们戏称为“得奖衰三年”,这也被誉为是小金人的魔咒。

1972年,“歌厅”的丽莎·明奈利(liza nelli);1975年,“飞越疯人院”的露易丝·弗莱彻(louise fletcher);1985年,“邦蒂富尔之行”的杰拉丹·佩姬(geralde age),她们在收获小金人之后,几乎销声匿迹。

至于力擒影后之后就陷入了事业危机的演员更是比比皆是,“月色撩人”的雪儿(cher),“芳心的放纵”的杰西卡·兰格(jessica nge),“死囚漫步”的苏珊·萨兰登(san saradon),“莎翁情史”的格温妮斯·帕特洛,“死囚之舞”的哈莉·贝瑞……

如此名单,还可以长长长,滔滔不绝地罗列下去。认真探讨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奥斯卡所带来的事业巅峰之后,演员的身价水涨船高,片酬可能翻三倍乃至更多;同时,观众的期待值也进一步提高,总是期待着这些演员们能够展现出“与小金人相符”的实力或能力。

问题就在于,奥斯卡只是承认演员在特定的一部电影之中的表演成就,不是整个表演生涯,也不是演员的个人。一届影帝影后,数不胜数;一次提名,更是不胜枚举,像梅丽尔·斯特里普、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尔·戴·刘易斯那样的老戏骨,需要的是时间累积。

所以,在全新电影上映时,发行公司和宣传部门可以标注“新科影帝影后”的名号,吸引眼球,但这并不等于票房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