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页

凌风哪不知这小子误会了,自己就算有收师入后宫的意图,手段也不会那般没品。解释道:“巴蜀形势险要,关乎争霸全局,师仙子此来志向不明,凌某很是担心哩。”

侯希白心中大石落去,笑道:“凌兄真是杞人忧天了。你的大势已然蓄成,有你和宋缺两大绝世高手坐镇成都,巴蜀还能翻过天去?”

凌风目的已达,便岔开话题道:“成都有名的客栈有哪几家?”

侯希白不解其意,但还是答道:“一是五门逢街的五门客栈,二是南市的悦来客栈,三为距此不远的有间客栈。不过我想似凌兄这样的风流人物,散花楼才是首选之地吧?”

凌风叹息道:“凌某乃是有家有室的人,比不得侯兄一人逍遥自在了。家里那几个母老虎若知我逛了青楼,不扒了我的皮,罚我连跪几天搓衣板才怪。”

侯希白目瞪口呆。

以他之能,完全分辨不出凌风是在开玩笑还是真情实意,这代表着凌风将身口意已完美融为一体,也正好说明为何每个人遇上他都会感受到无以名状的亲切感,如同游子思念故乡,凡人留恋红尘一样自然。那是浑然天成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若非自己精于多情而无情之道,根本意识不到这点。

也是侯希白思想纯洁,否则定会想到这分明是泡妞无往不利的绝佳武器啊。

凌风又道:“小弟初临成都,以后还要靠侯兄一览蜀地名胜了。”

侯希白当仁不让道:“这个自然。其实西南方那座高楼就是纪念张仪筑城的张仪楼,在楼上可以看到百里外终年积雪的玉垒山和从都江堰流出盘绕城周的内江和外江,景致极美。”

凌风吟道:“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面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这是唐代岑参的一首诗,说的就是张仪楼。按理说,张仪带兵来把古蜀都城弄平了,古蜀国人应该给他弄个跪倒的铜像每天吐口水泄愤。结果事实相反,成都人若干年后修了一座张仪楼纪念他,后来张仪楼一度成为成都一景。历史上成都经历了唐五代最辉煌的绚烂,也被很凄惨地屠城过很多回,于是这座名楼在后世早不见踪影。

思及原来时空成都面临的种种灾难摧残,凌风不无感慨,讶道:“成都城是张仪筑的?”

侯希白油然道:“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战国时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秋,秦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率大军伐蜀,吞并后置蜀郡,以成都为郡治。翌年秦王接受张仪建议,修筑成都县城。成都本城周长十二里,墙高七丈,分太城和少城两部分。太城在东,乃广七里;少城在西,不足五里。少城有九门,南面三门。最东为‘宣阳门’,次西为‘宣明门’,张仪楼即宣明门也。”

隋初,成都为益州总管府,旋改为蜀郡。太城为郡治机构所在,民众聚居的地方,是政治的中心,少城主要是商业区,最有名的是南市,百工技艺、富商巨贾、贩夫走卒,均于此经营作业和安居。

凌风笑道:“那么这张仪楼不会是张仪自己建的吧?”

侯希白一怔,道:“这个无从考究。不过有史料称,‘初,张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以城势稍偏,故作城楼以定南北。’至于张仪楼是否那时候建的,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