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简单,修道之人都知道,两人同时回答“自知者明”,脚下的石板果然延伸了出去。
安瑶看宴羽没什么问题,松了口气。
两人来到第二个石桌上,桌上第二道题是:善与真,何舍?意思是若一句话是善意的谎言,该不该说?
安瑶道:“留真。”
宴羽也道:“留真。”
道家有句话叫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凡事以真为先。再好听的词藻,一旦是谎话,就一文不值了。
两人来到下一个石桌面前,这次的题倒是简单不少。
只见那上面写着:人色汝,可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喜欢你的美色,要不要杀掉他?
两人说:“不杀。”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典故,虽然不是道家的说法,但很多道家子弟都学过。不过石桌也没问她们是什么典故,直接就开启了石板,让她们通过了。
这个关卡好像是难易交替的,第四道题尤其难:是否嘉奖行善之人?
猛地一看,这题肯定是要答是。但这道题,难就难在,它的回答偏偏是否。
宴羽倒是率先答:“否。”
安瑶朝她点了点头,也回答说:“否。”
要是按安瑶的观念里,做好事当然应该嘉奖,而且要大奖特奖。
但书中说得明白,道家讲究做善行不留名,更别说嘉奖了。真要论起来,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行就有人嘉奖,那么下次其他人做了善行,自然也该嘉奖,慢慢就会发展成没有得到嘉奖的再也不做好事,到最后,做好事的越来越少,就没有人肯白白的做好事了。
典型的主义变生意,劣币驱良币。
到了第五块石板面前,安瑶想:“完了,居然是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