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王子棠等好友, 譬如叔父。
他还不想死, 至少不是现在。
刚来时, 北狄可汗极热情地接待了他, 并说谢将军并非阶下囚,而是北狄的客人。南梁人待他如此薄情寡义,若他谢归之愿降,可汗愿撕毁与南梁的和议,将爱女栝楼公主嫁与他,令他衣食富贵远胜南梁之时,且必重用于他,君臣永不猜忌。
谢归之也并非一个愚忠之人。
只可惜,若北狄人十七年前未曾烧毁西京城,也许今日,他谢归之已是北狄座上宾了。
因此,当日他只答:“南国一日未亡,我一日不降。”
北狄可汗愤而将他投入大狱,并嘱咐不予任何衣食,直至他愿降为止。
饶是如此,谢归之依然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毅,熬过了这个艰难的冬天。
等到春天来临,便听闻可汗大点兵,撕毁和议,纵数十万兵马朝南梁而去。
谢归之为节省气力,很长时间都会躺在角落,一动不动,宛如死了一般。他寄希望于南梁还有仁人志士,能为江南百姓撑起一片天。尽管那希望很小。
初夏来临时,某个清晨,谢归之像是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不再整日躺着,而是面向南方坐了起来。他感到心脏突然空了一大块,那感觉无由来,却令他如溺水般窒息。
就在那一天,北狄可汗班师回朝。
也是那一天。
——南梁亡了。
狱卒们嘻嘻哈哈说:“那南梁新上任的宰相倒是给有骨气的,带着小皇帝和玉玺一起投海自尽了。”
“那宰相叫什么来着?”
“据说是……南梁太后的侄子吧,好像叫什么王子棠来着?”
谢归之端坐牢狱之中,缓缓阖眼,天际最后一缕天光沉下,整个人不悲不喜,沉入黑影里。
那之后,他再未进过一口食,饮过一滴水。
三日后,燕京来了一位南方的道士。
据说,那道士今年也才十七岁,居然已登上玄门什么天阶榜的第一。
可汗决意效中原改制,便向道士询问新朝国号。
道士答:“取一个魏字便好。”
可汗,或者说如今的大魏皇帝,又问:“我欲汉化国姓,道长觉得哪个姓好一些?”
道士答:“衣字便好。百余年后,冥冥之中,你的后人自会与今时之人因果相牵。如此,双方因果最终才可了断。”
魏皇帝听得一头雾水,却是依言照办。
起身时,道士向魏皇帝一揖,请求道:“南国已亡,愿陛下释放谢归之。贫道会带此人远离尘世,往后与俗事再无牵挂。”
皇帝应了:“若他面北一拜,我必释之。”
——
谢归之平静地坐在湿冷的狱中。
木门铁链哗啦晃动,被狱卒吱呀敞开。又听见狱卒极为客气的声音:“您请……”
谢归之没有心力去看,连睁眼的力气也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