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页

对刘辩来说,辩才固然是一项能力,但辩才的好坏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好的销售员能将稻草说成黄金,却不可能真的将稻草变成黄金。儒学在儒门的眼里当然是世上最好的学问,可是改变不了儒学天生的缺陷。儒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为王权服务的,承认王权的合理性,维护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儒学逻辑的基础。不论是仁义,还是忠孝,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巩固王权。

区别只有于手段不同,不管是礼教还是德教,都承认一个前提,那就是大一统,承认天子的权威性。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斯、韩非子这两个儒门弟子却成了法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法家同样认可王者游离于法律之外。法是王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犯了法,却无法治罪。

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只在于法家干脆把法交给王,而儒家只能通过虚无缥缈的天来限制王。

既然虚无缥缈,就难免无法落到实处。对于刘辩这样的人来说,千言万语,不如一拳。不管你的词藻多么华丽,不管你的辞锋多么犀利,如果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就都是废话。

所以他给了祢衡一拳。对于孔融这样的忠臣名士,他客气一点,只提了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就点中了儒门的死穴,堵住了孔融的滔滔辩词。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没有兴趣听孔融说任何话。孔融满腹经纶,偏偏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孔融面红耳赤,进退两难。

刘辩指了指远处的秦始皇陵。“知道那是什么吗?”

孔融看了一眼,默默的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可是他不知道刘辩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儒门内最大的争论,就是今古文,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经过这么多年,可能你们自己都搞不清了。”刘辩笑了笑:“不过,我却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打开秦始皇陵,找到里面陪葬的典籍,两相比较,孰真孰伪,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孔文举,你觉得现存的儒门经典中,可能有多少是伪书?”

孔融的头皮一阵发麻,眼中露出掩饰不住的惊惶,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作为圣人后裔,他太清楚伪书的泛滥有多严重。如果真的打开秦始皇陵,并且在里面发现了汉代以前的儒门经典,当今传读的很多经传都会成为笑话,儒生们费尽心机解释的好多微言大义也会成为无稽之谈。

包括三皇五帝的道统在内,因为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汉儒的发明。汉儒综合百家,将很多原本属于道家、墨家先贤的人物一起整合到儒家道统中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黄帝。黄老并称,原本是道家崇拜的先贤——孔子从来没有提及过他——现在却成了华夏文明的始皇,也是孔子推崇的尧舜的共同祖先。

可以想象,一旦发现与现有儒家体系不同的古籍,儒门造假的事情就遮不住了。

而这几乎是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