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页

刘辩打量着刘协身后的卫士,心里有些不舒服。他认识这些卫士。这些都是他挑选出来的禁卫营,可以说是大汉帝国高级将领的摇篮,当然也是最核心的力量。他离开中原的时候,将这些人一分为二,一部分交给刘协,一部分交给长公主。可是现在粗粗一看,不少应该在长公主身边的人也出现在刘协身边。

他知道其中的缘由。这是刘协借着戏志才带来的危机,从长公主那里讨来的。他早就知道保不住剖鲧吴刀,却不妨碍他借此机会从长公主那里夺来这些卫士。一门心思不是用在对付强敌上,而是尽可能的为自己谋利,又怎么可能真正强大。

现在,他回来了,当然要将这些卫士全部收回。他就是要让刘协明白,靠各种小心思得来的利益,终究是不牢靠的,只用把心思用在切实提高自己的实力,才是正道。

半个时辰后,楼船靠在黄河南岸,太傅皇甫嵩、司徒杨彪领着百官上前迎接,一一寒喧。这里不是朝堂,不是研究问题的地方,大家只是客气一番,刘辩除了当众对杨彪等辅政大臣的工作表示认可之后,没有说其他的话。可是这一句话,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设立辅政大臣主政,并参考其他群臣的意见来决策国家大事,这是皇权让步的一个象征,虽然微不足道,却代表了刘辩的诚意。杨彪之所以认可刘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辩愿意主动限制皇权。荀彧认可刘辩,同样出于此。可是辅政大臣的设立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刘辩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而刘协又年幼,暂时承担不起这个重任,所以才能辅政大臣来分担责任。

现在刘辩回来了,如果刘辩就此撤消辅政大臣,那他和汉武帝任命霍光等人为辅政大臣一样,不过是一个过渡手段,儒门空欢喜一场。如果刘辩依然保留这个制度,那才是真正有意让权,儒门的希望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杨彪原本一直想找个机会和刘辩商量一下,没想到刘辩当着众人的面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这就是要将辅政大臣的制度继续推行下去了。杨彪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而亲耳听到这个消息的百官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这虽然只是一小步,却足以表明刘辩的态度,朝廷中那些对刘辩归来后能否与儒门合作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因此放下了最后的担心。在朝廷和袁氏之间的选择,他们不需要再考虑太多了。

……

刘辩一个人走进了濯龙池,皇后唐瑛跪倒在密室门口,手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卞氏头上裹着一块手帕,跪在唐瑛身后,面如满月,脸色红润。曹彰跪在她身边,偷偷的抬起头,转动着两只大眼睛,好奇的打量着刘辩。一年不见,他已经想不起来刘辩是谁了,却又觉得有些眼熟,正在冥思苦想。

刘辩看着唐瑛怀中的孩子,一时有些感慨。

文武百官都去迎接刘辩,皇后唐瑛却一直没有露面,刘辩就猜到了结果。肯定是卞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唐瑛却不能肯定是不是他的血脉,生怕一旦露面,反而引起不必要的骚动,更怕有人暗中窥伺,趁她去接驾的时候对卞氏母子下手,所以干脆不去。

刘辩扶起唐瑛,又示意卞氏母子起来,从唐瑛手中接过襁褓,拨弄了一下孩子肉乎乎的小脸:“男孩女孩?”

“男孩。”唐瑛有些紧张的看着刘辩的神色。“陛下,可曾感觉到一些血脉相连?”

刘辩瞥了唐瑛一眼,又看看卞氏。“不用怀疑,是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