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荀彧反手握住刘协的手,轻轻的拍了拍,安慰道:“殿下,知道陛下为什么滞留弹汗山,不回中原吗?”

刘协眨了眨眼睛,忽然明白了。“排除政务干扰,一心修行?”

“殿下圣明。”荀彧笑道:“殿下身负监国之任,就算再用心,每天也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国政,焉能一心修行。修行之道,越是高深,越是难以前进,所以修道之人往往避居山林,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排除干扰。殿下修行一年,止步于光境之下,开始怀疑自己的天赋。可是殿下知道吗,臣五岁启蒙,六岁悟命,八岁悟正境,十三岁悟大境,三十一岁才入光境。殿下的天赋若是不好,那臣岂不是朽木一根?”

刘协不好意思的笑了。片刻之间,露出几分孩子气的得意。

“那也是先生教导有方。先生,我现在该怎么做?”

“请陛下回朝主政,殿下辅政,既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担,又可以从旁学习陛下的治国之道。假以数年,殿下修成明境,接掌朝政,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协目光闪动,有些犹豫。荀彧心知肚明,接着说道:“长兄如父,如果陛下解决不了子嗣这个难题,皇位自然是殿下的。陛下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你们兄弟的境界,征伐天下、开疆拓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陛下岂能不给殿下一个安身之处?如果陛下在弹汗山修行,勇猛精进,殿下处理国政,却迟迟无法破境,就算陛下将来有意让殿下镇守一方,殿下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刘协明白了,深施一礼。“先生一言,拨云见日,协感激不尽。请先生不嫌鄙陋,继续教导我。”

……

数日后,荀彧接到了钟繇送来的消息,不禁暗自汗颜。在这个问题上,他输给了钟繇。回到洛阳之前,他一心想辅佐刘协理政,如果不是和杨彪发生争执,他根本不会改变主意。可是钟繇却抢在他前面进谏,并成功说服了刘辩。这也说明刘辩本人是有这样的想法的,自己跟他那么久,居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敢自称对他非常了解,真是自以为是。

荀彧随即和刘协商量。刘协听了荀彧的劝告之后,也清楚自己眼下实力太差,勉强恋栈,不想保不住这个位置,反而可能引起刘辩的反感,不如以退为进,将国事的重任还给刘辩,自己做一个听话的弟弟,一面学习治国之道,一面加紧修行。听说刘辩愿意回京主持大事,他不仅没有失落,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刘协随即与长公主、贾诩商议,又与杨彪、皇甫嵩通了气,很快就统一了意见,以刘协的身份奏请天子回朝,主持国政。

刘协的奏疏随即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弹汗山。

……

草原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董白纵马飞驰,雪狼在马前飞奔,大鹰在头顶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