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页

“你是……”

“在下颍川戏志才。”戏志才的眼神聚拢起来,很随意的拱了拱手。“闻说蔡伯喈是天下通儒,特来请教。”

蔡邕心知肚明,却不动声色的皱了皱眉。“你有什么问题?怎么会闯到这里来?”

“我想知道,儒门尚火,源自何处?”

“这个问题嘛……”蔡邕抚着胡须,迅速组织了一下语言,不紧不慢的说了起来。“目前还没有定论,就古藉所见,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他抬起头,看了看四周,脸色一沉。“咦,我的童子呢?”

戏志才盯着蔡邕的眼睛,见他此时才想起关心他的童子,不禁一笑。“你放心,我没有伤他,只是让他睡一会儿,免得来打扰我们。”

蔡邕狐疑的打量着戏志才,心里却是暗笑。戏志才虽然疯了,还不忘试探他,可是他肯定想不到,早在半个月之前,他就接到了女儿蔡琰转来的消息,做好了戏志才来的准备,又怎么可能让戏志才这个半疯的家伙看出破绽。他一本正经的咳嗽了一声,开始他准备了很久的长篇大论。

“你想必明白,夫子为凤,而凤是儒门神兽。众人皆知凤是德鸟,却不知凤有火性,能浴火不死,更能于火中重生……”

第402章 清者自清

蔡邕侃侃而谈,戏志才静静的听着,一言不发,眼神闪烁,似乎在思考,又似乎在权衡。

接到蔡琰的消息之后,蔡邕就开始了准备。他的博学多识远在蔡琰之上,他自己也许不相信这个说法,但是他如果想让戏志才相信,却完全可以做到旁征博引,说得若有其事,似乎不这么理解反而不对了。

别说戏志才神智不清,就算他和以前一样清醒,要论学问,蔡邕依然可以轻松的糊弄他几条街。因此,虽然戏志才一直在留神蔡邕的神态,几乎是逐字逐句的辨析蔡邕的理论,最终却没能找到蔡邕的破绽。

“这么说,儒门的起源真是来自西域?”

“这可不能这么说。”蔡邕一本正经的摇摇头,似乎责备戏志才的不求甚解,轻听轻信。“就目前而言,这个想法还只是一个零星的证据串联起来的,来源分散,不够系统,又没有人亲赴西域考察,只是听一些西域夷人的说法和古籍互相映证,这里面有多少误会,谁也不清楚。”

蔡邕说着,轻轻的拍了拍手:“夫子云: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这算不算新知,还有待验证。老夫老了,要是再年轻二十岁……”他若有深意的看了戏志才一眼,眼神中充满羡慕。“我一定会去一趟西域。如果能找到圣火之源,就算是死在西域,我也心满意足。我这一生,也算走过不少路,见识了不少典册以外的奇怪,与这个秘密相比,却不值一提啊。”

戏志才眼神一闪,长身而起,躬身施了一礼:“伯喈先生,多谢指点,无以为报。嵩高山广成泽北有一个石室,里面有一些简帛,先生也许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