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吃了一惊,连忙说道:“臣求之不得,焉敢有什么异议。陛下,与入朝为官相比,臣其实更愿意镇守边疆。”
刘辩微微一笑。他知道董卓说的半真半假。董卓一把年纪,要说他不想回老家安享富贵,那肯定不是真相。可是他不愿意回洛阳为官,也不全是假话。对他们这些厮杀了一生的武人来说,朝廷上的那些礼仪实在太繁琐了。别说董卓,就连他这个皇帝一想到回洛阳都有些犯憷。
边将希望入朝为官,一方面是希望功成名就,锦衣还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边将远离权力中心,地位太低。除了那些想割据一方做土皇帝的人,没几个愿意呆在边疆苦熬却得不到别人的尊贵,出生入死,还不如权贵之家的一个小儿活得滋润。
在帝国的权力体制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付出越大得到的越多,而是看你离权力中心的距离。边将付出最多,但是离权力中心太远,心理难免失衡,所以很多名将最后都希望回到朝廷任职。但是他们习惯了军营的生活,未必能适应朝廷的勾心斗角,往往晚景凄凉,甚至晚节不保,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太尉放心,你不会孤独的,朕很快就会回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朕希望有一天,寒苦的边疆会成为年青人成就梦想的出发之地,英雄传奇的诞生之地,大汉脊梁的锻造之地。”
刘辩抬起头,看向远方:“这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第252章 秦直道的遐思
蹄声特特,车声辚辚。
刘辩坐在大车之中,靠在车窗边,目光透过车帷,打量着直道两侧的高山深谷,感慨万千。
南起关中,北至阴山,穿山越谷,长达一千八百里的巨大工程,即使是后世有现代工程机械的施工队伍来修建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真不知道四百年前的蒙恬是怎么修成的。
说起来,蒙恬就像是秦始皇的影子。秦始皇的两大工程——长城与直道都与蒙恬有关,而秦皇的两大功绩中的驱逐匈奴更与蒙恬密不可分。可惜,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名将却死得很窝囊,胡亥、赵高只用一封诏书就将他冤杀在狱中。
抢在他前面死的,还有公子扶苏。
如果扶苏不死,蒙恬不死,大秦帝国会不会亡?这个问题恐怕谁也说不准。
不过,刘辩此刻身在直道之上,没有猜想大秦帝国的命运,也没有想什么历史走向。他只是想,蒙恬主持了长城和直道两大工程的修建,他如果像后世的官员那样贪污,能贪污多少钱?
历史上,即使是要致他于死地的胡亥、赵高也没有说他有贪污的劣迹,可见蒙恬的手是干净的。
刘辩突然问道:“蒙恬能不能算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