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页

卫觊细细品味了片刻,遗憾的摇了摇头。

“看来,你是智者,不是武者。”刘辩笑了:“卫君,朕不才,欲重整河山,再兴汉室,不仅需要勇武绝伦的猛将,更需要你们这样博学多才的智者,不知道卫君肯否屈就尚书令?”

卫觊差点窒息了。尚书令只是千石的中层官员,品级不算很高,但是尚书令掌握尚书台,是名符其实的枢臣。他现在还只是一个白身,天子一言,就要授他尚书令之职,是何等的器重,何等的魄力。如果天子能够如此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谁敢说他不能中兴汉室?

卫觊心动了。他躬身一拜,欣然领命。

刘辩松了一口气,要是放了这么大一个饵依然被拒绝,那他可就丢人了。卫家是河东大族,得到了卫家的支持,对稳定河东形势有莫大的作用。为此,他不惜抛出尚书令这样的关键职位。

当然,他也因此再一次见识到了世家名士之间的惺惺相惜,荀攸入朝对人心所向的影响。

……

第二天,卫觊正式接受征辟,任尚书令。与此同时,他把弟弟卫观带了过来。卫规今年十七岁,长得眉清目秀,文质彬彬,一表人材。

卫凯非常喜欢这个弟弟,他把卫观送到天子面前,一是希望能为弟弟谋一个郎官之位,二是取信于天子。尚书令虽然还没有到质子的级别,但是尚书令的职位重要,天子信任他,他当然要也信任天子。

“好一个美少年。”刘辩赞了一声:“卫家果然是人才辈出。你们兄弟二人真是难分伯仲啊。卫君是长兄,字伯儒,令弟字何?”

“舍弟行二,字仲道。”

“卫仲……道?”刘辩愣了一下,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蔡琰。历史上蔡琰的丈夫好象就是卫仲道吧?据说是成婚之后不久,卫仲道就死了,可是看眼前这个年青人,怎么看也不像是早死的命啊。

难道历史又在这里转了弯?不过想想也是,大才女蔡琰都跳起了腰鼓舞,还有什么不可变的。刘辩赞赏的看着卫观:“你是喜文还是好武?”

卫观脸有些红,看了卫觊一眼。卫觊无奈的苦笑一声:“陛下有所不知,臣带舍弟来见陛下,也是有私心的。我卫家出自武臣,虽然历习儒经,武风不减。舍弟好武,多拜名师,奈何不得门径而入。昨天听我说起鼓曲,他一时心动,想入陛下的近卫,修习十二形,成一代名将。”

刘辩恍然大悟,欣然而笑。他连连点头:“志向是好的。不过,近卫郎中都是各军中挑选出的精英高手,你要想进近卫,恐怕还要经过一番考校。这样吧,你先在我身边做个执戟郎,朕派高手指点你几下,然后再行考核,如何?”

卫观大喜,连忙拜谢。卫觊见了,却有些不以为然,很显然,他对卫观一心从武的选择并不太满意,只是宠爱这个弟弟,不愿违逆了他的心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