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刚才埃及工匠看希腊工匠的演算过程,觉得实在是没问题。但是底下的巴比伦工匠就看得一脸懵圈:——这些都是啥?
会后,伊南又花了些水磨功夫,一个一个去询问所有的工匠,问他们习惯于使用何种进制,习惯如何计算,最终得出结论,使用十进制的工匠人数最多,其次才是六十进制。
事实上,六十进制对于早期苏美尔人,以至于后来的巴比伦人,都是很适合的进制:因为他们热爱商业,六十进制能够帮助他们用较少的空间记录较大数量的商品。
但对于更加擅长几何学和建筑设计的埃及和希腊人,他们似乎还是更加喜欢使用十进制。
两种进制的混合使用,也让工匠之间的沟通出现了很多问题。
不得已,伊南干脆决定:还是我来吧!
她要引入的,自然是“阿拉伯数字”,也就是印度数字。
虽然将来所有这些进制都将被数字世界的二进制所统一,但是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推动人类的数学大踏步的向前迈进的,还是十进制记数法和那些来自印度的数码符号。
她现在所站的这个时点,距离印度人发明他们的数字,大约还有9个世纪。伊南这么做看似有些拔苗助长了。
但事实上她带来的变化不能算是巨大: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她所做的事实上只是引进了一套比较容易书写的十进制数码符号罢了。
她还很清楚地记得她出发前往古代之前,丹尼尔对她说过的话:如果真是“揠苗助长”,历史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