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部署的作战方式是“中央突破”,以桂军主力敢死突击的方式,冲破敌军防线,之后全军配合反攻,一举得手。</p>
这种作战方式在之前屡屡得手,其主要原因是对方火力弱,抵挡不住集团突击;而桂军将士确实敢打狠仗,突击很坚决,因此往往能获得胜利。</p>
但在淞沪战场上,日军本身的火力就要强于,而且还能得到军舰和飞机的支援,更是放大了其优势。</p>
桂军主力是在10月中旬抵达淞沪战场的,当时经过了2个月的激烈交战,中央军绝大部分主力已经打残,先期抵达的地方军也均损失惨重,因此生力军的到来鼓舞了全线士气。</p>
时任副参谋总长的白崇禧建议只守不攻不是长久之计,并认为可以以一支生力军向日军防线突击,或许可以将日军赶下海,认为自己编练的桂军精锐有这个能力。</p>
第三战区副司令顾祝同的幕僚认为,可从大场方向进攻,若不得手的话还可退到闸北阵地,不至于动摇战线。</p>
白崇禧则认为大场日军防线太坚固,不如从南翔、真如方向进攻,将日军压迫入海。</p>
鉴于桂军是此次反攻的主力,因此最终还是按照白崇禧的方案来执行了。</p>
在具体反攻执行时,由于白崇禧没有考虑比例尺,结果出击面很大,桂军必须动用大部分的兵力,预备队几乎没有。</p>
而且由于出击时间很紧,部队没时间细致侦察,同时也没能很好地集结编组攻击部队。</p>
1937年10月21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桂军向日军发起了攻击;而同日,日军也向我方阵地发起了攻击;</p>
由于敌我火力差别极大,桂军集团突击遭到了巨大伤亡,更严重的是由于拂晓展开攻击,不熟悉地形的桂军冲击错了目标,结果将侧背暴露给了日军。</p>
眼看着前方损失巨大,桂军没有有力预备队,只能凭借前线将士拼死与日军作战;尽管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依然重创了日军一部。</p>
但这一部分胜利,也是靠桂军将士的勇猛换来的,和白崇禧的指挥部署没有太大关联。</p>
包括许高阳在内的一些桂军高级将领,都在战后质疑了白崇禧的指挥。</p>
白崇禧心中有愧,当时只是好言安抚了他们。</p>
但是事后,这些将领便不再是白崇禧的心腹了。</p>
1937年,许高阳已是31军少将参谋长兼170师师长。</p>
1943年,许高阳还是师长!</p>
几年时间,他在这位置上,无非就是原地踏步!</p>
个中原因,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