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传统是敲糖换毛。

一乌出产红糖,当地人有用鸡毛肥田的习惯,于是就产生了拿红糖换鸡毛的买卖。

这个后世人听了一定会笑掉裤衩的事情却真实地在一乌存在了近百年。

这些‘敲糖帮’在走街串巷敲糖换毛的过程中会在货担里带一些妇女用的脂粉针线,小孩玩的粗糙玩具什么的增加点额外的收入。

这个群体有上万人之多。

有时这些乡间的商贩就会到当时的县城,一副担子随便找个地方放下就摆了个摊,慢慢地就成了小有规模的集市。

当时的政府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些走街串巷的敲糖换毛的人,就发了一个《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群体,到八二年底已经有几千人永远了这个临时许可证,而交易的商品也变得五花八门。

八二年底,一乌县委正式宣布开发小商品交易市场。

这在当时是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的。

同样是八二年,北辽省迎口西柳镇政府对西柳出现的这些卖裤子自发形成的集市也开始集中管理,也形成了西柳集市的雏形。

但是因为红崖县洼后集市的凭空出现,西柳集市的发展受到了大大的制约,在洼后集市已经开始百花齐放的时候,西柳集市还只是个单一的专卖裤子的集市。

正因为这个原因,万峰才说出了上面的一句话,洼后既然已经开了个好头就不应该被别人追上。

“摊棚是什么东西?”张海不明白摊棚的什么东西。

现在洼后的活动房租出去已经有近三百间,到现在为止已经给洼后带来了超过二十万的场租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砖瓦厂创造的利润。

这不能不让张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