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君臣交易

后者则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层出不穷的举措,扫平一切障碍,缝缝补补,不畏权贵,只为百姓求福祉,俯首甘为孺子牛。

买卖公平,童叟无欺。

至于这个天下第一交易的促成者,就是那个皇帝见之都该执弟子礼的两朝帝师许松林。

当初若不是他的引荐,沈牧兴许还在翰林院蛰伏,做掌修国史实录和草拟典礼文稿的编修官。

正是近二十年前,咸平三年春末的那一场通宵达旦的君臣奏对,除了在一旁自顾自喝酒的许松林,再无人知晓两人谈了什么。

第二天,一位寒门出身,默默无闻的翰林院编修官一跃成为宰相之一的中书令大人,朝野震动。

沈牧喝了口茶,缓缓道:“各道置三司,布政使管民政赋税,按察使领监察提点事,都指挥使统御军事,可由京畿附近四道作试点首先推行。”

李晟点点头:“至于各藩王辖境,朕认为由此定制推行各地后,徐徐图之,再设三司比较稳妥。”

沈牧一怔,忍不住抬头看了眼皇帝,两人眼神相交,有些意味深长。

皇帝担忧牵一发动全身,操之过急反而逼反了那几个藩王,天下大乱。

沈牧何尝不知,此举在明面上是整饬吏治,但暗地里却是吏治和削藩一并进行的一剂猛药。

地方罢总督巡抚而权分三司,在长远来说一定利大于弊。

弊只在于多出许多从二品官员的俸禄,又给朝廷带来一大笔度支,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分开了军政大权,防止总督巡抚这种封疆大吏成为一言九鼎的土皇帝,弱化了地方权势,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统辖。

尤其是按察使的设置,地方官员每五年的大评可变为每年一评,按察使巡视各州郡县政务,每年上京述职一次,成为朝廷监察各道的眼睛。

布政使管民政赋税,按察使监察一道百官,也可使赋税水分降低,此消彼长,新增俸禄的度支便更显得不值一提。

这也是那篇著名的三疏十二策其中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