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梁先生也是个聪明人,和林如海攀谈了片刻便摸到了一点儿林如海的心思。因此,他干脆就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心思给硕了。
“学生来此,便是为大人的贤名所引。
只是,学生一把年纪,已经没有年轻人冲劲儿啦。如今,只希望我那不成器的儿子,能考个功名,也算是弥补学生的遗憾了。”
林如海沉吟了片刻,在得知梁先生的儿子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只是考举人却总是差些火候后,便道:“我府上为犬子授课的翁先生就是个举人,也曾教出过十几个个举人。
林某可以在翁先生面前举荐令郎,但能不能被翁先生收入门下,就不是林某能定的了。”
梁先生闻言大喜过望:“大人肯给一个机会,学生已然感激不尽了。若是犬子实在愚钝,入不了翁先生的眼,学生也就死了心,给他安排后路了。”
当年,翁先生自己,便是考了秀才之后,一直考不上举人。
他又家境贫寒,不忍父母兄弟一直为他操劳,终于在二十八岁上头,下定决心不考了,转而费尽心思,拜入了一个老椽吏门下,学着给人做幕僚。
因着自己的经历,他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青出于蓝,但也不是十分强求。若是儿子真的没有这个天分,趁早放弃了,跟着他学着做个幕僚,日后也能养活一大家子。
索性,那梁家哥儿虽不是什么经世之才,但也不是榆木疙瘩。
翁先生看在林如海的面子上,还是收了他,并针对性地指导了一番,让他顿时就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梁先生见儿子前程可期,自然对林如海死心塌地。
林如海招的第二个幕僚,还年轻的很,今年不过弱冠之年。
这个幕僚姓葛,草字放翁。他之所以来给人做幕僚,就是因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