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后来,天下大定,贾家兄弟也各自授封了国公,带着家眷跟着太_祖定居京城。

而小孙氏不愿儿子被京城的繁华迷了眼,一心想让他读书上进,便辞了姐姐的好意,依旧带着儿子在金陵定居。

奈何,小孙氏的儿子随了父亲,天生好武,在读书上的天赋实在一般。

开国初期的科举,因着人才短缺,收录的很是宽泛。

饶是如此,小孙氏的儿子甄国忠,也是到了三十出头,才有了个举人功名,名次还很靠后。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小孙氏是对儿子科举的事彻底绝望了,写了信托了姐夫贾源,帮儿子谋了官,准备一心培养孙子。

那时,太_祖尚在,一听贾源提起甄赫之子,想起当年的这元猛将,也是唏嘘不已,顺水推舟边给了一个通判的官儿。

甄国忠读书不行,在做官上却很有些门道嗯,不过几年便做出了政绩,如今已经升了应天知府。

因应天的治所就在金陵,甄国忠也得以一边为国效力,一边奉母亲。

就贾敬所知,甄国忠读书不怎么样,钻营的功夫却挺深。

要不然,他一个土生土长的金陵人,也不能在离金陵这么近的应天府做官。

这个时候的甄家,还不是日后如日中天的模样,许多地方都要依仗贾家。

因此,整个甄家对贾敬都很是礼遇,把他当做了最亲密的子侄对待。

在二门口下了轿,甄国忠已经在那儿等候多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