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顾骜聊了一会儿之后,萧穗探讨性地表白:“我觉得被你这么调教历练下去,以后我说不定会转型、兼做商业专栏作家、财经评论了。你会不会觉得我便俗了?”
顾骜宠爱地宽慰:“怎么可能?财经评论、商业专栏,就比文学艺术卑贱不成?那也是我事业需要的臂助。你能做得到,我开心还来不及呢。呐,以后我还会再给你命题的,你就帮我写这些预言书。”
写商业财经、科技产业战略书的人,也可以被认为是有逼格的作家,这一点80年代的中国人或许不接受,但顾骜有后世的见识,就不会这么狭隘了。
说难听点儿,后世那些产业评论人,无论是罗胖子还是吴小波,社会地位也是不错的。
从纯文学创作转向科技战略财经评论,难度无非是在眼界和观点上。但是有顾骜点拨,配合萧穗本身就是顶级文学奖级别的文字素养,稍微努力一下,跨圈完全不是问题。
顾骜顺势胡思乱想道:要是过几年,他安排马风布局的那事儿有眉目了,是不是能让萧穗帮他把《长尾理论》这本著作也用新素材写一下、为新商业模式造造势呢?
如果这条路可行,未来互联网时代展望的《失控》、《必然》什么的,也都能用顾骜的素材和顾骜的视角重构。
当然了,顾骜是不屑于干剽窃这种事儿的,他要写,例子和分析角度,肯定都是自己的。要论证的结论观点,倒是有可能跟历史上的克里斯坦森、克里斯·安德森、凯文凯利一样。
但是,在著作权保护领域里,思想,算法,观点,这些本来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不同的人得出了相同的看法,“英雄所见略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后世《连线》三杰著作会引用的案例,如今都没发生呢,顾骜当然要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这样写出来的书,也会更加厚重,不再是行业前沿观察员的预言,而是真·产业界大佬的布局。
换言之,这种书到时候给世人的感觉,不再是一个局外人在先知先觉预言什么事儿会发生。而是一个超级富豪、行业领头人说,我要把这个世界这个行业改造成什么样子,然后他真的说到做到了。
这比预言的威慑力还要强,能让顾骜的行业威望形成滚雪球的飞轮效应,一次两次三次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践之后,顾骜再说什么,就没人敢不按照这个发展了。
好比巴菲特说某个股票牛逼,哪怕他自己不买,散户都有可能追上去接盘,直接把股价推高到巴菲特要的高度。
……
顾骜当天就把书稿整理好,然后给马风打了个电话,让他亲自来一趟大观园,把稿子取走。
顾骜的安排是这样的:萧穗的初稿毕竟是中文版,所以,先让马风去年刚拿下的那家出版社把中文的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