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页

“嗯,这些沙漠,是具备改造条件的,这里不缺水,只是因为植被破坏后,土壤营养物质被冲刷流失、土壤黏性彻底丧失导致的。所以我们要种梭梭,只要根系发达、善于积累腐殖质和黏土,把土固起来、土质改良起来,未必不能恢复到五代十国‘采秦陇大木,渭北尽坏’之前的状态。从秦汉到隋唐,黄土高原可是孕育了古文明的膏腴之地,并不是天然的沙漠。我虽然现在拿了香江的居留权,但作为炎黄子孙,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说着,顾骜扛着绑了红色剪彩带子的铲子,亲手在高峻的黄河岸边、已经有当地农民提前打了草格子的地上挖了个坑,然后把一课梭梭树苗中了下去,浇点水。

央视和《人人日报》的记者们,选了个最能凸显人物高大的角度,咔嚓咔嚓地狂按快门。

顾骜的背后是滚滚南下的黄河,岸边的大风把他的头发吹得像艺术家一样飘拂。

第637章 天下名声共一石,顾骜得其八斗

“这几天收获大么?有没有什么灵感?有没有发现什么可歌可泣的素材?”

“真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我原先觉得我也是在蜀都军区当了几年文艺兵、上前线见过十万大山里艰苦日子的人了,现在想想,还是太嫩。”

几天亲临一线的慈善环保生涯后,顾骜趁着一天午餐休息的时间,公事公办地端着餐盘坐到萧穗身边,非常礼貌地闲聊,然后就得到了萧穗如此这般的感慨。

萧穗来之前,是真没想到过,这世上还有沙漠能紧靠着滚滚黄河的。这几天,她亲眼见到了一些从60年代就开始在当地研究治沙的默默无闻大学教授、还有一直坚持多年自发打草格的农民,觉得这些人实在是可敬。

她的内心,也从想攒一部稿参选今年的茅盾文学奖评比,变成了想实打实把这些人的可歌可泣事迹写下来,心理负担反而松了不少,连因为思考过度而失眠的老毛病都变轻了一些。

“顾先生,萧作家,你们聊什么呢。”

两人正在说事儿,一个颇没眼色的央视女记者走了过来,笑容殷切地问好。顾骜跟她不怎么熟,这几天下来,只知道她姓徐,就喊她徐记者。

顾骜便随性答道:“没什么,聊这些当地多年来坚持治沙的无名英雄的事迹,看看有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内容好写。”

徐记者换了副一脸崇拜的表情:“萧作家是文学讲习所的高材生,又有那么多畅销书,写出来的肯定是很出彩的了。”

萧穗微笑谦虚:“不敢当,你们央视的人,这几天拍得也很不错吧。”

徐记者顺势接过话头,并掏出一盘录像带,推到顾骜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