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的进度是这样的:首先,在50年代以前,香江完全没必要开发新界。因为二战前远东的金融中心和传媒中心是沪江,香江完全没有优势。是日军入侵后,大量沪江资本和人才南下涌入,香江才初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北方战乱持续更久,那些沪江资本也就留下来了。
整个50年代,香江无非是战后重建、休养生息,人口膨胀的问题并没有到要超出港九搞新卫星城的程度。布列塔尼亚人“专制”规划的扩张,是60年代开始的,而且一直“专”得很有效率、效果也不错,从来不跟当地人商量。
第628章 一组互相间距一万两千英里的交换筹码
众所周知,港九老城区10个区不够塞下香江人口的问题,是60年代开始的。
所以当时柏立基爵士任内开始,铁腕主持了沙田、荃湾这两个新界靠近九泷的区,在每区的中心地带各自建了一个新镇子。
这俩镇容纳了大约30~50万新增人口。也把港九18区的城市化区从10个增加到了12个(城市化的区面积都很小,但农村的区面积很大)。从地图上来看,那俩地依然只能算是香江正中心略偏南的地带,而再往北依然还全是农村和山,可见城市化程度之低。
70年代,因为香江每过10年都会自然流入三五十万新人口,加上70年代后期刚开放前那一波额外增长,当局一口气把再往西北的屯门、元朗、大浦三个区都开发了。
80年代,觉得元朗、大浦开发密度还不够,又在这两个区东北方向的边界增设了粉岭、上水两个镇,以及其他一些原先沿海离岛滩涂的小地块。
不过,这种“每10年安置50~100万新增人口”的开发,到历史上90年代就停止了,90年代只开发了“东涌”——这是一块跟如今规划的烧钱新机场一起、位于大屿山的地皮,后来成了香江的迪士尼乐园。
换句话说,布列塔尼亚人从此堵上了原先非常合理、也一直在做的“开发北方山区”的口子,只许你开发烧钱填海的。
香江某些有识之士后来想按照80年代元朗—大浦;粉岭—上水这个方向,继续顺势往东北继续开发,却被各种语焉不详的因素阻碍了论证,论证了快20年一片新镇子都没开发出来。
不过,这些都只是另一个时空的历史。顾骜却是不担心这些掣肘的。
他觉得,直接把后世那些有识之士规划了20年、已经打磨得精益求精的方案提前拿来用,不仅效果好,还能快刀斩乱麻。只要内部的利诱和外部的压力足够大。
顾骜便对照地图给韩婷分析了一波后,最后指着地图上的东北角:
“如果是我,我会沿着如今正在开发中的粉岭—上水一线,继续往东北推进,未来5年、直到90年代初,香江应该开发的产业区,是靠近特区的打鼓岭和沙角。
张仲谋来了之后,相关企业的产业园区,毫无疑问应该设在那里。打鼓岭地势更加崎岖,可以作为住宅和商业配套为主,沙角地势平缓,更适合作为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