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美国这种自由竞争充分的血腥红海,中国就是一片尚未开垦、只要胆子大、能跨过准入门槛,就能肆意跑马圈地的空白蓝海,你应该懂我的意思。对商人而言,存量不重要,增长空间才重要。
所以,我在美国的投资,只会是为了做高市值、然后离场,赚到钱就行,技术转移不转移,不关我屁事。”
彼得森表示理解,却也不敢真的放松警惕,只是顺着话题往下问:
“那能说说具体设想么?您刚才提到,你是从雅达利的崩溃中悟到的新投资理念,我无意提前打听你的投资意向,但如果你不介意分享一下雅达利的案例经验,我想会更便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互相了解对方的具体意图。”
顾骜抿了一口咖啡,说道:“雅达利公司可以说是我亲手终结的了,所以我对它的分析和复盘非常彻底。在其股价崩溃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
如果换位处之,让我站在达达尼尔总裁和其他雅达利大股东的位置上,当时我该怎么办?我想到的结论是:我应该在《et外星人》这款游戏宣传到天上、但实际产品还没落地之前,就拼命把股票卖了,不管公司的死活,套现离场持币观望。
因为雅达利的败亡,是符合游戏机产品迭代的周期律的,因为摩尔定律,一款游戏机型号从诞生到绝对过期,只有5~7年的周期。
当时雅达利2600已经上市第6年了,市场占有率还那么高、公司股价烈火烹油。这种情况下,既然公司没有向下一个世代转型迭代的能力,那就不如放弃,高位抛售,把股票丢给那些没看懂这一点的散户、以及机构中智商比较低的人接盘。
在硬盘内存行业,在游戏机行业,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公司都是因为摩尔定律,活不过两代的。但是他们的创始人却因为对公司有感情了,不相信自己要死,白白把股票捏在手上,不肯高位自尽套现、让股民去当沙比,结果砸在自己手上……”
彼得森若有所思:“那你的具体投资策略是什么?再经营一家雅达利?然后经营到高位抛出,恕我直言,我觉得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亲自经营一家公司,这需要好多年的时间,还要投入很多精力,到时候你就不是轻量化的投资人了,而是自己陷进去了。”
顾骜摇摇手指:“不不不,我当然不是要再经营一家雅达利,我希望的是,利用我的眼光,找出其他‘明明这一个时代结束他就该去死,但他自己却不知道自己该去死’的公司,然后吸纳进来。
仅仅一两年的包装,让它看起来死前回光返照的状态更加烈火烹油,然后在骗美国股民的巅峰时脱手——我要做的,是代际死亡公司的遗体化妆生意,只不过是从奄奄一息的时候就开始化妆。
比如,明知一家公司的技术无法在下一个时代继续走红,那么眼下的研发投入就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和雅达利一样,把整个研发部杀了。这样一两年内,给股民看的财务报表会好看很多。那些不懂行、只看财务报表选股的散户狗就会中计,白白把钱送给我们。”
毫无疑问,顾骜阐述的,就是那套80年代中后期日渐猖獗起来的“以牺牲公司长期竞争力、美化短期报表、骗过股民后甩锅退场”的“恶意收购”战略。
那个后世垃圾债之王、87年美国股灾制造者、“门口的野蛮人”米尔肯,两年后即将发明的战略。
(麦克·米尔肯,是德崇证券的负责人。此人85、86两年赚了11亿美元,但他最后在90年被判了6项非法经营罪名,罚款了11亿美元,全罚出来了。还坐牢了10年,并且被美国证监会终生禁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