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页

顾骜微微一笑:“一切职业化的观赏性运动,跟其他视觉传媒,都是一个性质的。都要经受时代的考验。怎么会不相通。”

娜:“具体说说呗。”

顾:“我就先把运动按市场价值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什么观赏价值、无法通过商业化变现其观赏性、来补足运营成本的。这类运动,我把它称为‘专业运动’。这种专业运动,我们举国体制的东方国家,是有绝对优势的。西方世界主要是靠美国的70亿美元体育奖学金计划,在变相撑着,否则奥运会金牌榜早就一边倒被东方阵营包圆了。”

这里澄清一点:千万别觉得西方世界就没有举国体制搞非观赏性运动。冷战时期,为了证明自己阵营的制度优越性,美国人也是搞举国体制的。

只不过他们是靠财团捐款出钱,形式则是大学的体育奖学金。高峰时一度达到每年70亿美元,由所有美国大学的体育特长生瓜分。

所以搞没有商业价值的运动、举国体制比比自由发展强,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国人为了争口气也这么干。

只不过其他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除了前线的西德外,肩上没有“领导自由世界”这个国际义务,也就不这么搞了。

因此冷战持续期间,细心的同学去翻翻奥运会金牌榜,就会发现三十年来金牌榜前四名始终是美国苏联西德东德四国轮庄,一两届集体抵制的除外。

(德国的问题,是因为它处在两大阵营交火的前线,而且是同一民族被两种制度统治,美苏都希望把自己小弟的那部分德国建设成窗口标杆。所以都可劲儿砸资源,证明“德国人民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得比对面好”。等德国统一后,反而一下子在金牌榜上跌下去了,连曾经任何一半都不如。)

说清了专业运动和举国体制后,顾骜继续往下解释:

“那么,与之相对的,那些可以靠商业变现观赏价值自己造血的运动,我们就称其为职业运动。在职业运动领域,职业运动员是有可能发展得比专业运动员更好的,但也不绝对。这时候,关键要看这个职业的传媒市场,可以吸到多少血。

比如,在70年代,甚至更早,电视转播球赛没有普及时,职业足球比专业足球优势就不明显,甚至有劣势,连苏联这种国家,都可以发展得很强。

原因就在于你踢得最好的职业联赛,也没有大众传媒去散播马太效应、让全国的人都为你呐喊送钱、多卖广告费。而电视转播出现后,顶级职业强队吸引资源的能力,立刻就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达到了国家级。这时候,他们吸纳资源的能力,其实和大国的专业运动员举国体制能吸引到的资源,在数量、质量上不相伯仲了。

未来,传媒如果有可能全球化,如果英甲意甲德甲的比赛,能被全世界的电视台转播,卫星转播,那么,马太效应就会进一步聚集,全球顶级联赛的职业球员、球队能吸引到的资源,会高出举国体制一个数量级,从国家级变成全球级。

而其他弱一些的联赛,会混得比现在还不如,因为他们本来在传媒隔绝时代,理应能得到的观众注意力价值,都被顶级联赛吸走了——在没有卫星全球转播的时代,日本人踢得再差,日本球迷的商业价值也只能给日本本地的吸收、滋养这一方足球文化。而卫星转播后,除了死忠粉外,其他看疗效和欣赏价值的就有了转移渠道。

这跟磁带唱片业未崛起时,世界各地都有二流歌手生存空间,是一个道理。等唱片业发展起来后,因为传播边际成本的趋近于零,一个语言文化圈就只有最一流的歌手可以获得全部资源了。二流小镇歌手哪怕只比一线城市一流歌手水平差一丁点,体现在赚钱能力上,就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