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爱丁堡条约》确认了玛丽“可能的继承权”后,赫斯私下接见过迈尔维尔一次,表露出一定友善。

另外两位对旧教有感情的枢密院高层,坎特伯雷大主教和伦敦大主教,亦对苏格兰女王无明显反感。

以上,都是玛丽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扩展拉拢的助力。

现在,她见到了突破的曙光。

当前的天主教动乱与西班牙入侵,一方面让旧教势力抬头,一方面激发了某种爱国情绪。无论枢密院高层还是英格兰民间,都陷入了剧烈矛盾。偏偏,这个时候,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伊丽莎白命在垂危。

于是,玛丽“怀着庄重的心情”,亲自奔赴伦敦,去关心探望她的“好姐姐”。

正忙于抵御西班牙、还要镇压北部郡旧教徒的英格兰宫廷,几乎无法阻止她的不请自来。苏格兰女王没带什么近卫队,却一路收拢不少仿佛找到主心骨的天主教徒。她麾下的瑞士雇佣军则兵分两路,一股护送女主子,一股奔赴普利茅斯、助当地居民防备“海外敌人”的进攻。

——倘若伊丽莎白不重病,苏格兰大约要先跟着西班牙攻城掠地一番,再来谈条件。但现在,英格兰宫廷显著势弱,玛丽就不能再把矛头使劲瞄准她的邻居了。

唉,在留守爱丁堡的弗朗索瓦默许下,玛丽把他妹妹、也就是她小姑子的婆家,从“临时盟友”身份,迅速转变为此次政变的垫脚石。

回想那位共同长大的伊丽莎白王后,夫妻二人皆有点愧疚。但这个年代,阵营冲突,高于骨肉亲情;与“敌对国”的联姻,从来就这般微妙。

而因为苏格兰协助英格兰、共同和西班牙对峙,玛丽·斯图亚特在英格兰人民心中的形象,倏忽变得高大起来。

看上去,她好像爱好和平,愿保护英格兰的利益,且颇受旧教徒喜爱。在西班牙入侵、天主教众骚乱、伊丽莎白病危的紧要关头,她的种种动作,虽野心昭然若揭,但也确实帮助稳定了国家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