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情那些百姓,却毫无办法,只能将精力投身于儒家经典,立誓不问世事,将穷尽一生整理古学典籍。
在徐州时,郑玄便听说过长沙王的仁义。
因为长沙王不曾请他出仕,他便也没有主动出仕的打算。
前些日子,颍川的郭奉孝前来拜访,请求他前往扬州庐江郡,为殿下主持加冠之礼。
郑玄想了想,长沙王殿下是有能耐的,又怀有仁爱之心。
自己身为汉臣,也的确应当为汉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他千里迢迢地赶过来了。
而这一路走来,郑玄又一次亲眼看到了诸多郡县的情况。
相比十数年,数十年之前,如今分明处于乱世,可长沙王治下的徐扬两州,却比当年好了太多太多。
郑玄发现,长沙王非但是一位仁义的皇子,才华横溢的皇子。
而且还是一位真正有希望解救全天下百姓的君主。
还在徐州时,他便听说过长沙王殿下下令,使得男子也可以成为另一名男子的通房。
以及学生间谈论的,长沙王殿下如何如何英明,唯一令人感到不解的,殿下身为皇子,却时常不遵循士人间的礼仪。
与凌寒担忧的不同。
这些不合礼仪的事情,郑玄却是完全理解的。
比起其他人,郑玄多位故友久居京城,身处高位。
他对于长沙王的身世,要比所有人了解得都多,哪怕是皇家侍卫杨真也比不上。
出生时便差点夭折。
之后又被一位有神通的疯癫道人断言,此子将来非是大吉,为大汉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便是大凶,有覆灭天下之危机。
若非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自此病弱不得起身,且隐约有痴傻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