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页

顾鲲手头有一点零碎的兰姿、圣罗兰股份,就可以在并购案的关键时刻换来一部分他更想要的古驰、阿玛尼、卡地亚。

持有十几家奢侈品牌子,对顾鲲而言还是太多了。尤其是他并没有真心进军全球奢侈品市场竞争,他的本意只是争夺部分头部奢侈品牌子未来在华夏的利益。

所以,通过把一些添堵用的工具人公司的股份换掉,一年之内把手头的股份缩编到七八个品牌的范围里,是比较合适的。

然后,就要慢慢蛰伏、熬几年“信用期”了。

同时要在兰方大力建设高端品牌零售业,在建帆船酒店和兰方塔的同时,把那些顶级、大型精品购物中心项目强推落地。

一旦建成,就可以把顾鲲有部分持股的品牌大肆集中入驻到兰方那些精品shog-all里,给它们最显眼最豪华的店面铺位、最好的宣传配套、最强的游客曝光流量引流。(当然顾鲲是绝对不会在兰方搞旅游强制购物的,那样逼格太低了。尤其是兰方基本上就是他家的,没必要吃相那么难看)

只要有个两三年的时间,让目前还对华夏市场非常不屑一顾、觉得华夏人还普遍太穷用不起奢侈品的法、意品牌,认识到华夏市场的重要,认识到顾鲲对于左右华夏市场对奢侈品品牌优劣风向标有极大的隐性权力。

那么,到时候再谈扩大持股甚至控股,也不是没有希望了。

至于那些“未来几年营收和品牌市值上涨空间还算稳健、但也没有三大集团想要收购无法作为置换筹码、未来十年八年长期来看肯定会衰落”的牌子,顾鲲也不忙着丢。

他跟梁劲松说过,可以保持一些“财务型投资”的配比。

在他自己心目中,这些财务型投资至少可以捏上三五年,到大约20042005年再抛售也不迟。

因为长期来看,奢侈品行业在后世是出现了一定的“赢者通杀”局面的,马太效应加剧非常严重。

这跟奢侈品品牌无形资产的传媒依附度是密切相关的。

说人话,就是互联网是一个让有名的东西名声优势进一步放大的放大器。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有名的奢侈品牌子可以更多样,最有名的相比于不那么有名的牌子,知名度差距没那么大。

互联网来了之后,从上流社会到底层,对于哪些牌子有名其实就更统一了,连卖菜大妈都知道驴牌包包有名。而在没网络的时代,卖菜大妈是不知道驴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