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优良的出货环境,股权套现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8月份,顾鲲就把港股上的航运业板块抛了一小半出去,到9月底三季度结束的时候,梁劲松已经帮他把整个航运股整理得差不多了。
原本高峰时期有100亿美元左右的香江航运股在顾鲲手上,最后只留了一家总股本20亿美元左右的中等偏上航运公司,彻底私有化完成(这还是私有化过程中溢价了一部分,原先市值是不到20亿美元的)
剩下的80多亿美元股票,被全部抛售掉,变成了60亿美元现金,过程中大约蒸发掉了20亿,但这也是可接受范围内的。毕竟市值不等于套现额,能打个七折八折变成现金,在股指高位时都算是胜利。
虽然在私有化的案例中,顾鲲略有小亏,高价买了不那么值钱的公司,但这个私有化却掩护了其他资金的撤退,将顾鲲抛售其他航运股的行为解释为了“技术性调整”,是“为了私有化成功这家公司,不得不从其他同行公司撤出资金”。
换句话说,顾鲲卖股票给人的印象,就不再是为了跑路,而是优化整合,是“为了买更有潜力的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抛掉一些相对垃圾的股票来筹钱”。
任何股灾抛售潮当中,最容易欺骗小散的就是“技术性调整”了。
哪怕后世一星期两次大洋股熔断,一开始大洋国当局为了稳定人心,也都是推特治国瞎几把吹,说成是“技术性调整”。
顾鲲和梁劲松这些操作相比于华尔街的前辈高人,可以说是很良心了。
航运股之后,金融股方面的操作也是类似的,只不过这个答卷要到年底才算是彻底交完。
根据后来的复盘看,顾鲲在港股金融板块上原本持有的筹码是第二多的,仅次于地产股。
当时顾鲲的800亿美元筹码,大约地产和金融加起来有450亿美元,航运和网络电讯加起来200多亿,其余杂七杂八板块加起来几十亿,不到百亿。
200亿的金融板块股票,最终也成功按照“把跑路夹杂在私有化绩优股、伪装成技术性调整”的思路下,大部分跑掉了。
最后顾鲲得到了一家市值50亿美元的香江银行,剩下150亿其他金融股变成了大约130亿现金。
这个过程中,恒生指数也随着金融和航运业的普遍下滑而顺势下跌。
从七月底的一万六千五,到八月底的跌破一万五千点大关,再到九月底的一万四和年底的一万二。偏偏整个过程并没有大的恐慌出现,一次又一次被“技术性调整”的口号稳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