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坑,他这次成功避开了。
在他的伏特加攀交情、加消费全包、额外许诺好处的攻势下,切里雪夫等人很快投诚,把最彻底的合作方式跟他摊牌了:
对厂子里渲染这条船确实辣鸡、没人要、是前苏计划留下来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怪胎废物,只能按照废船半卖半送。
至于顾鲲需要的改装,切里雪夫依然会搞定,甚至连工人和工程师也依然是那一小撮原班人马来干活儿。
但是,那些人干活儿的时候,打的不是赫尔松船厂的牌子。
他们是“一套人马,两套班子”,一套对公,一套对私。
这套对私的班子,干活儿的时候需要用到的舾装泊位、施工装备,也都是赫尔松船厂的,但是,严格来说是那家私人承包班子,从赫尔松船厂“租用”的,按官方指导价给点租金就好了。
这其中具体的谈判的言语、对话,过于无耻龌龊,就不直接描述了。
反正顾鲲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他又不是在薅华夏的羊毛,也不是在薅社会注意的羊毛。
他薅的是黑克兰资本注意的羊毛,不薅也会便宜了那些寡头,天经地义。尤里奥洛夫能干他凭什么不能干?
……
两天后,在最终一轮谈判结束时,杜国伟给顾鲲报上了一份让他颇为满意的答卷:
“老板,搞定了,需要改装的细节和技术要求,我都跟他们对私的那家公司以合同明确了。这条船,最终购买价格构成是这样的:
首先,整船按照170万美元的价格,按处理品的价格卖给我们——去年我们设计院那条,素质比它差,装备也不齐全,动力系统更是烂不少,当时也按整船380万美元卖的。所以,我们现在买这条九成完工度的半成品,只花了去年我们买最终成品45的价格!
不过,我们要给切里雪夫经理那套私营的改装公司,70万美元的改装费,和30万美元的……私账打点,您看这样没问题的话,就确定一下吧。”
顾鲲看了看谈判备忘录明细,对于砍价砍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