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后的结果呢?明显是失败。
我们把《花木兰》当做一个文化输出的最好载体,一次洗刷华国刻板印象的最佳机会。
可问题是,形象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上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的无能为力。
我们一遍遍告诉别人,我们的文化真正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人会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
秦砚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现在开始,从西方电影公司手中夺回对于华国形象的定义权,已经不再是小眼睛、留辫子、裹小脚的形象。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哪有那么简单?
西方媒体掌握了国际舆论权,秦砚想要在其中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他已经拼尽了全力。
他现在能够想到的方法,就是先打入西方市场,再在自己的作品中一步一步塑造华国形象。
现在网上也有为秦砚进行辩护的声音,只不过这些辩护的声音在主流审美的面前,显得如此无能为力。
“秦砚导演,或许只是想让西方更快了解我们。”
“如果他有这样的想法,就应该更加尊重历史!戏说不是胡说,改变不是胡编!”
秦砚同样记得很清楚,几年之后还有一个演员,演了一个有关于历史人物的小品。
很快遭了这个历史人物研究协会的声讨,最后这位演员不得出来进行道歉,从此以后国内再也没有人敢对历史人物进行改变。
甚至前几年《大话西游》上映的时候,同样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扭曲历史。
类似的争论,自古有之,秦砚不愿意去争论与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