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南方主要种水稻, 北方则主要种小麦。

小麦产量又是如何呢?

《后汉书·仲长统传》曾经提到过比较详实的数据:“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写的很明白,哪怕是肥沃富饶之地的小麦, 亩产量也不过三石。

换成现代计量单位, 亩产量约为一百二十斤, 换成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则不过1086斤而已。

秦国开郑国渠后, 在郑国渠附近种植的粟产量倒是高, 达到了秦国计量单位的亩产一百八十斤。

但众所周知,河田肥沃,产量本就远远高于其他田地的产出,很多时候其产出差异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五倍。

而且河田向来数量少, 只能当做特例。

何况设计开凿郑国渠的郑国,还没被韩国送来“拖垮”秦国呢。

——汉承秦制,计量单位并无改变。

虽然《淮南子》与《后汉书》都是汉朝成书, 但从战国到汉朝, 粮食产量只有增长的, 万万不会下降。

当然,因为这时候粮食产量太低,所以百姓几乎可以说是一年到头全年无休,水稻小麦都会种。

不但水稻小麦,其他五谷同样会一起种,而且麦麸稻壳这些东西也不会扔,反倒会在饥饿的时候加入粮食一起蒸煮充饥。

但就算所有粮食与麦麸稻壳加起来,一年总产量也绝对达不到4416斤到6624斤这么多。

何况不止有玉米,还有土豆红薯并其他可以当做主食的食物。

而这些食物无一例外,都比如今的水稻小麦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