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页

“家里还有远房的叔伯,原本家里的老宅也托他照看着,回去之后住进老宅也方便。”徐延年停顿了片刻,终是叹道:“只是先前去向国公爷辞行时,他似乎有些不太满意,想要我留下来辅佐他。”

明令仪倒没有料到曾退之还算有眼光,他身边除了还算忠心耿耿的长平,其他随从师爷都平庸寻常,没一个拔尖的。

只是徐延年虽然斯文温和,却极有自己的主见,人又真正聪明,怎么会愿意留在他这样的人身边做个师爷。

她神情歉意,叹息着道:“都是国公府耽误了你。”

徐延年没有如先前那样谦逊着否认,他垂下眼眸,面上浮上了淡淡的哀伤,缓缓地道:“阿爹资质并不好,人到中年堪堪考上了举人,他读书考学的那些年,都是阿娘一人辛苦做活在供他读书,生生熬得年纪轻轻就一身病痛。

阿爹心疼阿娘,考中举人之后就到京城来候着派官,可家里没有势力背景,别说好的差使轮不上,连差的也轮不上,最后在京城苦等了大半年,也没有等到差使。

这时阿娘又偏偏病了,阿爹靠着做夫子与帮人抄书赚的那点子银子远远不够用,连赁来的房子租金都交不起,最后被房主赶了出来,恰好被定国公遇见,拿银子帮阿爹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又帮着他寻了个偏僻之地县令的官职。阿爹在去上任的途中病倒去世了,没多久阿娘也跟去了。”

明令仪愣住了,没想到徐延年身世如此坎坷曲折,他见她难以置信的模样,被她逗得笑了起来:“老定国公对徐家有大恩,我怎么会觉得是定国公府耽误了我。

其实我亦时常在想,如果不一心念着读书做官出人头地,阿爹阿娘只安生在乡下种庄稼,现在我们一家还是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可阿爹的遗愿就是希望我考中进士,替他扬眉吐气,我又不得不捏着鼻子继续读书。”

他深深看了明令仪一眼,“明尚书被弹劾科举舞弊那一年,我恰好也是那届春闱的考生,不过最后我落选了,其实不仅仅是我,最后考中的几乎没有江南考生,最后引起了所有的江南考生不满闹事,杜相也因此弹劾明尚书科举舞弊,将他定了罪。”

明令仪早就翻看过明家被定罪的卷宗,肯定能判断是杜相故意陷害,她估计所有的江南士子答卷都被调换了。因为霍让曾说过,他曾私下拷问过当年阅卷之人,皆回答那些答卷上简直是答非所问,一塌糊涂,阅卷之人绝对没有舞弊。

更为巧的是,最后偏偏在要在调答卷公开,以平息读书人怒气时,放着答卷的库房又着了火,连着最后的证据也烧没了。

徐延年从怀里掏出几张纸递到她面前,“这些是我当年的答案,从考场出来之后就默了出来,我原本以为自己就算入不了三甲,取得个靠前的名次绝对没有大问题,谁知最后一放榜,连同进士都没有我的名字。

后来看到京城里多少世家大族因此倒下,又有多少名不见经传的一夕崛起,我才深知其中肯定有问题,只我不过是浩瀚天地间的一粒沙,上面神仙打架,我们这些小人物,根本无法与之对抗,被裹挟进去做了无辜的冤死鬼。

所以我最后干脆歇了再考的心思,我亦深知为官之道,要不同流合污,要不比他们更坏,可这些又有什么意思,倒不如自在地活着。”

明令仪翻看着已经泛黄的纸张,徐延年写得一手端正的台阁体,字迹却不死板,笔锋柔和,如他人一样温润如玉。

她也不读不懂策论的好坏,只是凭借这么一份默写的答案,根本无法替明家翻案,她沉默地将纸认真收拾起来,颔首施礼:“多谢先生。”

徐延年忙避开,见气氛太过沉重,转而说起了稍微轻松的事:“老定国公虽然没什么本事,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为人仗义,当年明尚书怕是也看到这一点,才答应了与定国公府联姻。”

明令仪对原身当年的亲事不置可否,只能报以苦笑。

徐延年吃了口茶,放下茶杯像是下定决心般,一瞬不瞬深深凝视着她,轻声问道:“夫人,你觉得一辈子在这府里蹉跎,值得吗?”

明令仪猛地抬起眼看过去,他面色依旧温和,只咄咄逼人道:“宁愿双手沾满鲜血,也要与这个原本腐烂到骨子里的地方共沉沦?”

她从没妄想想过自己做的所有事都天衣无缝,只敢断定他们无法找出确切的证据,但是依着徐延年的聪明,只要前后连起来认真思考,也大致能猜出来了一二。

虽然明令仪心中惊骇不定,面上却不露出半点痕迹,微笑着道:“我是定国公夫人,身上有朝廷诰封,不留在府里还能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