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页

也真的有人是第二次第三次走进电影院,这类人,被那些否定这影片的人称之为自虐型的,闲得啊,这样的片子看一遍都够闹心的了,你还看第二遍?

很多看第二遍的人,都是听了他人的评论,发现自己并没有觉得陈昊演得比曾志伟好的观众,他们决定第二次去观看,从那些影评中提到的点去看陈昊的表演,最终才确信,昊子演的是真好,已经可以不露痕迹的将表演完全融入角色之中。

一部影片,没有拿到好的口碑,不是灾难,没有人关注才是真的灾难,《一念无明》名气大起来,就是靠着很强的评论发家的,不管是好的坏的,看了这部片子的观众,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有的则是觉得自己看到的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到网络上搜索别人的影评。

影评、讨论的帖子,在网络上成为了搜索热门,大批的人去回复,大批的人去开新帖,大批的人去点击,这到让并没有打算给这部影片开辟太多排片量的院线,适当的增加播映的场次,直到整部影片的上座率掉到差不多正常的30几,才停止增加排片量。

一千万,一千三百万,一千二百万,九百万,九百五十万,八百五十万,七百二十万,一千一百万,一千零五十万……

一连串的票房成绩,以极其稳定的数据,将这部片子的票房冲破了亿元这道横线,热门的讨论还在继续,两极分化的口碑还在延续,骂的人依旧将这部片子批的一无是处,赞的人还是将这部片子简约不简单和演员们的演技捧上天。

在香江,电影氛围更浓郁一些,有一位资深知名影评人说了一句公道话。

“一部纯粹的艺术片,主题冰冷,票房过亿,我丝毫不觉得它比当初的《桃姐》差,甚至青出于蓝。”

《一念无明》和《桃姐》,虽说都是尖锐的社会问题延伸出来的电影,两者的色调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冰冷的,后者是温暖的,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始终作为一个暖体,贯穿整个电影,并且影片中只是客观的阐述社会问题,桃姐本人只是时代缩影下的产物,她所在的群体只是关注不够不是没人关注。到《一念无明》,就真的是另一种状态,老人老矣,好一点是可怜,差一点是嫌弃,黄世东这样的人,好一点才有可能得到一点怜悯,差一点就是被社会所排斥。

不容。

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所以看桃姐很多人会感动的落泪,很多人会觉得这片子真温暖,很多中年人会带着年轻人来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影片中传递的力量,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已经渐渐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我们能够给予他们多少温暖呢?

《一念无明》,真的是无法兴起邀请家人、朋友去观看的兴趣,也没有推荐的理由,至多是说,陈昊导演的片子,演的不错导的不错,内容呢?色彩太过的灰暗,多数的观众是不愿意看一场让自己心情无比压抑的灰色调电影,这感觉有点类似曾经德国拍过的一部电影《香水》,真的是无法推荐观看,那不是一部电影,那是一部冰冷肮脏的时代缩影,看得你没有办法落泪也没有办法产生恨意,无法用简单的善恶去评判剧中的主题思想。

黄世东是一个精神病人,这跟他自身到底是醒着还是醉着没关系,他是一名被专业机构认定有此类疾病的病人,那下意识的,我们所有普通人都会产生抗拒排斥,这是人之常态,能否去多一点理解,这不是强迫的,也不是用道德绑架可以做到的,也无法用亲情去进行牵绊。

影片最后,大家会觉得那些邻居的嘴脸有些恶毒,可反过来想想,换做是自己,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行为呢?感受到这一层的观众,对天台上将邻居小孩抱过来之后,黄世东对父亲的那个浅浅含着的笑容,有了新的理解,也从这一点判断出来他似乎是没病的,正因为没病或是病好了,才能够理解正常人面对自己这种人的想法,所以他没有抱怨也没有咆哮,笑一笑,是啊,不容就不容吧,换作是我,我也会不容,那又何必去抱怨别人呢。

影片破亿的当天,也是《车轮下的华夏》最后一集的播出,陈昊又一次靠着自己的作品,成功抢占了各大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