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有人捐款吗?”巴顿神色犹豫地开口道。

“会的,至少商人们需要一个契机扭转他们的口碑,捐款是最简单的方法。只要有捐钱给救济院,我就让弗朗克在报纸上报导,这时候我再去找汤姆他们混进人群中宣传。

在路人眼里,一边是一个愿意给弱势群体捐款的人,另一边是没有捐款的人,他们之间商品价格质量一样,那么大家都会选择去第一家购买。”

寄秋端起桌子上的红茶喝了一口,她现在眼睛干涩,大脑因缺少睡眠引发头疼,但她的精神依旧很亢奋。

“我已经请人将那些生锈的椅子熔掉做出纪念碑,每一个捐款五百英镑以上的人都可以把名字留在上面,三千英镑的可以将自己的画像摆在救济院里,一万英镑可以在所资助的救济院门口塑造个人铜像,想必那些院长们不介意多出几件小饰品。”

“那您建立的救济院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巴顿问道。

“不,索尔兹伯里我自有一套运行规则。”寄秋摇了摇头,“现在先解决伦敦孤儿院和救济院的事情。”

居民们第一次见到首版出现的是一份捐助名单,他们一时间都感觉很新奇,再加上下面文章写得煽动人心,家里的主妇们被报纸所描绘的情节感动,看到捐助名单后面所代表的商店,都愿意去那里消费。

犹太商人卡夫卡在伦敦街边开了一家女士帽子店,由于歌剧里犹太商人的负面形象,即使他的帽子设计精美,价格合适,生意依旧不温不火。

好在他时不时给社会上捐一笔小钱,让他的名声在附近一带很不错。

今天对卡夫卡来说格外不同,他拉开商店的卷帘门,看到自家商店外面有不少人在等候,心里一沉,‘不会是帽子质量出了什么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