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工匠技艺为主体的建筑师,如何在今天生存?
面对规模巨大的人工造物,传统中国伟大的景观系统在今天意义何在?
在蔓延城市乡村的现代造城运动当中,如果不大拆大建,城市建筑应该如何发展?
如果传统已经被拆为平地,新的城市建筑如何在废墟中接受历史和生活的记忆,重新建立文化身份的认同?
在华夏深刻的城乡冲突中,建筑学以什么样的努力可能化解这种冲突?
面临建筑学自上而下的专业制度、普通民众自下而上的建筑活动,是否可能饱有权力和空间?
面对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从传统和民间建造中找到更有智慧的方式?
从身边的生活和个人的真实感受入手,如何建造一种非虚构的、非象征的、非闪闪发光的、非标志性的建筑文化的表达方式?
如何在强大的现代制度中,坚持一种独立的建筑师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长长的一串反问,让在场所有设计师都满面羞红。
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些因素。
建筑要考虑什么呢?
他们更注重设计感,而如今的设计感,一般都体现在它的空间感上。
越奇形怪状,越超忽常理,他们越向往。
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去从建筑的理念出发,真正地考虑它是否适合这座城市,该以怎样的思路让它融入这座城市。
“他的话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我无法以文字给出回复,但是,我会用我的行动来向他阐述我的理念!他经常说,每次设计一个建筑,都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饱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我深以为然。这就是我在得知我获奖的那个时刻,我正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我伸向未来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