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这样……”几个人都唏嘘起来。赵亚东虽然没说“上头”是指什么人,但大家也能想象得出了。这种事情,越是说得含糊,就越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赵亚东叹道:“所以呢,他下来拉咱们合作,咱们就算不愿意,也得给他这个面子。”
“不过,我倒觉得他这次提出来的方案,还是不错的,对于咱们北化机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蒋宪宇连忙说道。
“这倒也是,这个姓冯的做事,一向还是比较讲道理的,虽然不会让人占着什么便宜,但也不会让你吃亏。”黄天舒道。
徐震新道:“平心而论,搞极限制造基地这个想法,的确是个好想法,有气魄,真能搞成的话,咱们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都能上一个台阶,包括咱们北化机也能沾上光的。就冲这点,咱们也得加入进去。”
赵亚东道:“人家能够得到上头的欣赏,那也不是浪得虚名的,的确是有两把刷子。就说这个极限制造基地的构想,魄力之大,恐怕连罗翔飞都要自叹不如。依我说,以后咱们就跟着这个小年轻干吧,哪怕是他把肉都吃了,咱们至少也能落着一口汤喝呢。”
“哈哈,赵厂长,你可别这么悲观。我和蒋处长算过了,这次装备公司分包给咱们的大乙烯部件,咱们如果能够全部吃下来,三五千万的利润是没跑的。这可就不能算是喝汤了,也能算一块不小的肉呢。”徐震新笑着说道。
赵亚东点头道:“没错,这个项目的确有油水。老徐,老蒋,你们这些天辛苦一下,把生产准备工作做好,能够拿下大乙烯的业务,咱们未来几年的日子就好过了。”
第五百四十章 面试
赵亚东等人在背后的议论,冯啸辰并不知情,他正带着周梦诗、黄明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企业,去进行同样的游说。每家企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企业经营状况、技术实力、发展潜力乃至领导风格等等,都有差异,要说服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极限制造基地,需要进行艰难的谈判。在过去的六七年中,冯啸辰不知参加过多少回这一类的谈判,早已磨练出了舌战群儒的娴熟技巧。
而在此时,京城西南郊一幢大楼的小会议室里,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小规模的会谈,或者将其称为面试更为贴切。坐在下面的考官是国家核电公司的几名高级技术人员以及科工委的副司长彭小桐,站在会议室一头侃侃而谈的,正是刚刚回国不久的冯林涛。
冯林涛在德国学习核工业专业,回国后希望从事与核工业相关的工作。冯啸辰原打算利用自己的关系帮他联系一个单位,后来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与核工业这个系统里的单位也不算太熟,贸然去推荐自己的堂弟,没准会有一些麻烦,于是便联系了自己在科工委的老熟人彭小桐,请他帮忙。
彭小桐是几年前冯啸辰受冯飞委托去帮东翔机械厂寻找创收机会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冯啸辰为了获得一个能够在东翔机械厂考察的身份,托孟凡泽出面帮忙,孟凡泽给他介绍了自己在科工委的一位当司长的老部下,这位老部下又把冯啸辰推给了当时任处长的彭小桐,二人就这样认识了。
再后来,冯啸辰在东翔厂偶遇了军方的老帅董老,又因为帮东翔厂解决了困难而获得了董老的欣赏。彭小桐得知此事,对冯啸辰自然更是亲热有加,在这几年里,俩人不时会有电话往来,还见过几次面,可以算是熟人了。
彭小桐接到委托,专门约冯林涛见了一面,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对于他这个慕尼黑大学的硕士颇感兴趣。因为冯林涛希望到核工业系统去工作,彭小桐又让保密局对他进行了政审,确定其政治上没有问题,这才让约了国核公司,给冯林涛安排了一次面试的机会。在这个年代,海归还是一种稀罕的生物,尤其是学核工业出身的海归就更为难得,国核公司方面很是重视,派出了副总工梁岳千和技术处长高勇刚担任面试官,主持对冯林涛的考核。
“由于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世界各国对于核电安全性产生了顾虑,进而纷纷提出旨在显著提高核电安全性的新型核电概念,希望满足以下这引起安全指标:第一,堆芯熔化事故的概率不大于10的负五次方堆年,第二,大量放射性释放到环境中的事故概率不大于10的负六次方堆年,第三,核燃料热工安全余量不小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