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微微叹
了口气,说道:“如今大爷去了,只剩我和兰儿两个,孤儿寡母的,兰儿日后还要读书娶亲,我自然要好生打算一番。”
茯苓与梅香先是一怔,随即会意过来,点头道:“奶奶说的是,咱们这府里都是两只体面眼,一颗富贵心,哥儿日后读书做官,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须得早做打算才是。”
片刻后,茯苓和梅香果然去取了一个紫檀匣子和厚厚的一叠账册过来,道:“所有的账本都在这里了,奶奶您瞧瞧可是这个。”
李纨点点头,取了钥匙打开紫檀匣子,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细细翻阅,即使她先前已经从原主的记忆中知道了大概,此时真正看到这张嫁妆单子还是有些吃惊。
只见上面列道:三进院一所,良田十八顷,商铺二间;名家字画两幅,法帖四张,古籍孤本四套;新书刻本、手抄本两箱;极品羊脂白玉镯一对,龙凤呈祥碧玉佩一对,南珠一匣,玛瑙宝石一匣,各式头面一百零八副,其余各式珠宝钗环八十件;四季衣裳一百二十套,金银铜锡器皿各色陈设和黄花梨、红酸枝打造的床榻几案屏风妆台等家具,瓷器、药材,以及各色上用的羽缎、羽纱、蜀锦、潞绸、宁绸、彩缎、洋缎、妆缎、蟒缎、倭缎、金花缎、香云纱、石榴绫、蝉翼纱、软烟罗、哆罗呢等绫罗绸缎一百八十匹。
其中有五匹金银丝缎,分别是大红、莲青、月白、宝蓝、鹅黄五色,这金银丝缎都是番邦番邦所贡,一匹便值一二百金,极为名贵。
她以前看书时见李纨十分节俭,她原本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为原主家境普通,只怕没多少财产,却没想到这嫁妆竟远远超乎了她的想象。
按理说李纨父亲出身国子监祭酒,虽然清贵,但并不是什么肥缺,之所以置办得起这么一副丰厚的嫁妆却有个缘故。
李纨也是翻阅了脑海中的记忆才明白其中的原委,原来这份嫁妆中有一半都是贾家的下聘时给的聘礼。
分别是一千两黄金的聘金,各色绫罗绸缎一百二十匹,四季衣裳六十套,赤金龙凤镯十二对,赤金镶宝石头面四十六套,其余金珠簪环六十对。
贾珠是荣国府的长孙,又是二房嫡出,荣
国府还未到后面寅吃卯粮的时候,年景正好,嫡长孙娶妻,聘礼自然十分体面,何况贾家本就是王夫人管家,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儿子。
且王夫人出身金陵王家,自个儿的嫁妆也十分丰厚,管家将近二十年,体己也翻了几番,为了给儿子做脸,除了官中的,她自个儿私下也添了好些。
剩下的一半嫁妆有四成是李家出的嫁妆,另外有六成却是李纨之母私下贴补的陪嫁。
李家乃金陵名宦,书香世家,家底虽然比不上高门大户,但百年下来也不薄,否则李家要真是贫寒人家贾家也不会结亲。
原主嫁的是荣国府长孙,对方给的聘礼又如此丰厚,为了不惹人笑话,陪嫁自然不能太薄。
因此公中除了绫罗绸缎家具摆设古玩字画头面首饰外,还陪嫁了一个八顷的庄子,一间商铺,以及五千两压箱银子。
李母亦是出身大家,嫁妆颇为丰厚,她持家有道,极善经营,二十多年下来嫁妆翻了好几倍。
李母只生了一子一女,长子早已娶妻生子,女儿出嫁前夕,她便将自己的嫁妆分成了三份,三成给了儿子,三成留着傍身,死后再传给孙子,另外四成则给了原主做嫁妆。
除了三百两黄金的压箱银子外,还有京都鼓西楼大街的一间商铺,和南边一个十顷的庄子,以及各色头面首饰并绫罗绸缎等,统共算下来约莫有一万多两银子。
虽然通常来说,聘礼是给女方父母的,但只要顾及些脸面的人家都不会留下,都是放在女儿嫁妆里一道带回夫家。
李父是读书人,行事自然不会让人诟病,因此把贾府的聘礼全部放进了原主的嫁妆里。
因此加上贾府的一万两聘金,一共是一万八千两压箱银子,合一千八百两金子。
贾珠留下来的私人积蓄也有三千多两银子,除了历年得到的赏赐和贾母给的外,大多都是王夫人私下贴补的。
王夫人甚至在贾珠考中秀才后担心他平日里交际应酬不够花用,特意从嫁妆里拨了一个五顷的小庄子给他,每年单只春秋两季的租子就有五六百两银子。
李纨看完嫁妆单子,又大致翻阅了一下田庄商铺的账册,她陪嫁的两个庄子都是上好的水田,
每季的出息有□□百两银子,一年春秋两季,便是一千六百两;两间铺子一年的进项也有一千两银子,两年下来就是两千两。